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紀念一位散淡的文人

2013/8/16 17:14:01 點擊數: 【字體:

紀念一位散淡的文人
張伯駒和夫人潘素
紀念一位散淡的文人
青年張伯駒
    北京后海銀錠橋往西不遠,南沿26號的一家民宅并不引人注意,只有門樓左側磚墻上一塊新裝不久的石牌提醒路人,這里是“張伯駒潘素故居”——在后海的眾多名人故居中,這個小院鮮為人知。見面約在上午九點,此時銀錠橋下的人力車夫已經開始排隊等客,后海正準備迎來新一天的喧囂。接受采訪的故居紀念館館長樓開肇是張伯駒的外孫,他和母親——張伯駒的女兒張傳綵以及父親樓宇棟一起居住在這里。
  
    故居坐南朝北,有東西兩個不寬的跨院,東院南北四間房,西院北房五間。1956年,張伯駒和夫人潘素住進這座不太規整的小院,直至去世。樓開肇說,建立故居紀念館就是要向世人介紹、展現一個全面的張伯駒。籌建多年后紀念館得以在2011年6月正式啟動,雖然目前仍有許多工作尚未完成,但已經是一個好的開端。張伯駒夫婦在這座最后的寓所里,創建了琴學傳習社、庚寅詞社、北京書法研究社、京劇基本研究社、中山書畫社,倡議成立了韻文學會等,并向北京故宮博物院、吉林省博物館等單位捐出了陸機《平復帖》等百余件頂級書畫文物。他所言“予所收蓄,不必終予身,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傳有序,則是予所愿也!今還珠于民,乃終吾夙愿!”在紀念館網站首頁醒目展示。
  
    名門公子 鐘情書畫
  
    張伯駒,1898年生,字叢碧,別號“好好先生”,河南項城人,常自稱“中州張伯駒”。6歲時過繼伯父張鎮芳(袁世凱表弟,曾任署理直隸總督、河南都督),與溥侗、袁克文、張學良并稱為“民國四公子”。
  
    張伯駒幼年入私塾,又接受新學教育,小學畢業后跟隨父親來到北平,1917年從中央陸軍混成模范騎兵團畢業,后在曹錕、吳佩孚、張作霖部任職,做到旅長。又因不滿軍閥腐敗生活而離開軍界,協助父親打理銀行業務,但對銀行事情不感興趣。1927年,他開始收藏字畫。張傳綵說,父親在長輩眼中其實是個叛逆者、敗家子,但家人對此無奈,只好隨便張伯駒自由選擇。
  
    談及張伯駒的收藏,人所熟知的是他向溥儒三購《平復帖》以及賣宅購買《游春圖》的往事。
  
    《平復帖》是晉代陸機真跡,是我國存世最早的書道瑰寶。經過有序流傳,《平復帖》在清末民初年間轉至舊王孫溥心畬手中。1936年,溥心畬舊藏唐代韓幹《照夜白圖》經古董商人流失海外,張伯駒挽回不成,十分惋惜。為避免重蹈覆轍,張伯駒三次向溥心畬求購《平復帖》,終于在傅增湘的幫助下以較低的4萬元價格購得。他曾在《陸士衡平復帖》一文中說:“在昔欲阻《照夜白圖》出國而未能,此則終了夙愿,亦吾生之一大事。而沅叔(傅增湘)先生之功,則更為不可泯滅者也。”
  
    日本宣布投降后,溥儀帶到東北的書畫文物比較集中地在市場上出現,張伯駒找到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提出收購流散文物的建議,并主張“寧收一件精品,不收若干普通之品”。范仲淹《道服贊》卷是宋人著名墨跡,張伯駒認為極富收藏價值,后經故宮理事會討論,理事胡適、陳垣等認為價錢昂貴拒絕收購。張伯駒焦急之下自己舉債購買了《道服贊》卷,事后他不無感慨地說:“蓋胡適于此道實無知耳。”
  
    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圖》有重要歷史價值,張伯駒得知古董商人馬霽川收有此圖,擔心被販賣海外。他認為這樣珍貴的作品個人不宜收藏,希望故宮能買下此卷,并以故宮名義致函古玩商會,告知此卷不準出境,然后才好談價錢。故宮表示經費困難,不愿收購,同時也不愿致函古玩商會。因屢收書畫巨跡,此時的張伯駒已經手頭拮據,無奈之下他只好托人溝通,并賣掉原購李蓮英的一處占地15畝的宅院和夫人的一些金銀首飾,自購《游春圖》。此后南京政府張群愿出高價購買,張伯駒拒絕相讓。
  
    1952年,張伯駒以購時原價將展子虔《游春圖》讓與故宮博物院。1956年,張伯駒潘素夫婦又向文化部做了一次捐贈,文化部的褒獎狀中寫道:“張伯駒、潘素先生將所藏晉陸機《平復帖》卷、唐杜牧之《張好好詩》卷、宋范仲淹《道服贊》卷、蔡襄自書詩冊、黃庭堅草書卷等珍貴法書等共八件捐獻國家,化私為公,足資楷式,特予褒揚。部長沈雁冰。1956年7月。”此舉一時間引起文化界震動,這些作品也成為故宮博物院“珍寶中的珍寶”。
  
    溫文爾雅 散淡文人
  
    張伯駒長于書畫鑒定,自身也研習創作,他獨具風格的書法作品被稱為“鳥羽體”。夫人潘素在他的影響下成為名重一時的青綠山水畫家。張伯駒與京劇界名角交往深厚,早年向余叔巖學戲并協助余叔巖完善戲詞音律,此后的余派傳人多經張伯駒指點。張伯駒還精于詩詞韻文,出版有《叢碧詞》、《春游瑣談》、《春游詞》、《霧中詞》、《紅毹紀夢詩注》等。
  
    劉海粟在回憶張伯駒時曾說:“叢碧詞兄是當代文化高原的一座峻峰,從他廣袤的心胸涌出了四條河流,那便是書畫鑒藏、詩詞、戲曲和書法。四種姐妹藝術互相溝通,又各具性格。堪稱京劇老名士,藝苑真學人。”
  
    1937年,張伯駒過40歲生日,為河南賑災義演《空城計》,張伯駒主演孔明,楊小樓、王鳳卿、程繼先、余叔巖等名角給張伯駒這位票友配戲,轟動一時。
  
    正如當年《空城計》中諸葛孔明所唱“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散淡”二字也是對張伯駒最合適的概括,這從諸多友人的回憶中可以略見一斑。
  
    王世襄曾向張伯駒借閱《平復帖》,堪稱當代文化史上的一段美談。王世襄一直想要研究《平復帖》,但想到東西太過珍貴,小心翼翼地提出,能否在張伯駒家看上一兩次。沒想到剛一提出請求,張伯駒即回答:“你拿回家看去吧。”《平復帖》在王世襄家放了一個多月,王世襄后來根據著錄才完成《西晉陸機〈平復帖〉流傳考略》一文。然而這段往事若不是后來經王世襄口中說出,則無人知曉。
  
    周汝昌對張伯駒的印象是“溫文爾雅,毫無俗氣”。他曾回憶說:“我到了張先生那里,我不理張先生,張先生也不理我,我就坐在大客廳的外間,我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我要回學校了,也不告辭……一絲沒有俗氣、一絲沒有富貴氣。”
紀念一位散淡的文人
張伯駒演出《四郎探母》劇照。余叔巖飾楊延昭(左),張伯駒飾楊延輝(右)。

    溫文爾雅的文人常有執拗堅硬的一面。樓宇棟在《張伯駒》一書中說,張伯駒以優游的態度,閑逸的情調,仗義的作風,散淡的心情形成了他那飽滿的個性和獨立的精神,所以在吞食和消化人的各種政治風浪中,他既有著適應的彈性,又有著自我完善的剛性。1956年,張伯駒因堅持排演尚未解禁的傳統京劇《馬思遠》受到批判,他后來以詩紀事說:“一朝天子一朝臣,舞榭歌臺夢已陳。啼笑皆非馬思遠,中州斷送老詞人。”張伯駒的“右派言論&rdqu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3年06月16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