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義賢告訴記者,沿著牛田鎮峽圳村張姓家族往上追尋,張家一族的十世祖即張邦昌的爺爺便從永豐縣沙溪鄉遷至牛田鎮峽圳村。而他們最早的居住地是在現峽圳村對面水庫的山坳中,古稱流塘。目前,族中一千多人,分散居住在峽圳村和員陂高車村,族中村民淳樸善良,大多以農耕為主。
對于譜中記載“娶鄧氏合葬本都橫木上村寅艮向山一所六地五片”,張義賢說道,“橫木上村”是峽圳村附近的一個地名,這個地方如今依舊存在,也就是說修建于光緒年間的這本族譜的記載是真實的。
張義賢還表示,族譜第十三世即張邦昌之子張仲俊,所娶之妻是牛田鎮流坑村文狀元董德元之妹,而董德元生于1096年卒于1163年,張邦昌則是生于1081年卒于1127年,根據時間推算,張邦昌之子張仲俊和董德元之妹年齡相仿。從這對婚姻中也看出古代推崇的門當戶對、就近聯姻的風俗,從另一個角度也證實張邦昌為牛田人。
找不到江西元素可能與其名聲不好有關
史書記載,只活了46歲的張邦昌在宋徽宗和宋欽宗時期,歷任尚書右丞、左丞、禮部侍郎、少宰、太宰兼門下侍郎。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汴京(今河南開封),他力主議和,為河北路割地使,與康王趙構赴金做人質。以求割地賠款議和。靖康二年金兵陷汴京,擄去徽、欽二帝,金封他為帝,建國號楚,統治黃河以南地區。
張邦昌當大楚皇帝只有32天,然而,張邦昌在樂安、永豐兩縣的縣志上找不到蛛絲馬跡。樂安建縣于紹興十九年\(公元1149年\),永豐建縣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按照族譜的記載,當時籍貫歸屬永豐轄區的張邦昌,卻被歷史遺忘。
對于張邦昌的籍貫,記者在百度搜索中沒有發現張邦昌與江西元素有關的相關文字。史書記載,宋代張邦昌是河北東光縣大龍灣人,雖然《東光縣志》有記載,可大龍灣村百姓沒有一個承認張邦昌為本地人。
張義賢認為,找不到張邦昌的江西元素,和其名聲有關,因為在那個時候看來,叛國奸臣不僅僅要滅九族,還會遺臭萬年,而后代不愿被人恥笑,寧愿不記載他。
傳統看法張邦昌是叛國奸臣 與秦檜并列
查找歷史資料,記者看到有記載稱張邦昌是叛國奸臣,甚至將其與秦檜并列。
據傳說,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張邦昌在金人的一手安排下粉墨登場,做了傀儡皇帝。之后,金人便造使索要北宋宗室為人質,張邦昌不敢怠慢,派徐秉哲領旨搜尋,得宗室三千多人,押送到金營。金人并不滿意,又催交銀兩,開封府以見在戶口為準各家攤派,限日繳納,無奈京中百姓連遭戰火,即使傾家蕩產也無法湊足那個天文數字。
“聽說宋徽宗、宋欽宗父子要被金人押到北地,張邦昌心中竊喜非常,但為了收買人心,掩人耳目,使僭用天子儀衛、法駕,脫去龍袍換成縞素,面對囚禁二帝的金營遙遙祭拜,哀哀痛哭,聲淚俱下,一副耿耿忠心的樣子?墒,當他到金營與他的恩人話別時卻又換了一副顏色,他穿紅袍,威風‘凜凜’,王時雍、徐秉哲、吳拜、莫儔等眾星捧月一般簇圍左右,儼然一位貨真價實的真龍天子爺。”百度百科中還有這段文字記載。
民間傳說認為,張邦昌是典型的溜須拍馬、粉飾太平之徒,還做了金國人的傀儡皇帝,和當年設計謀害岳飛的秦檜一樣,都是叛國奸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