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綱貶瓊一月始末
2013/8/20 15:56:2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講譚專家簡介 清秋子,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海南省作協會員。代表作:《明朝出了個張居正》、《魏忠賢:八千女鬼亂明朝》、《武則天:從尼姑到女皇的政治博弈》、《我是北京地老鼠》(曾獲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三個一百”原創圖書出版獎)。
話題緣起
今年,是著名的海南旅游景區———海口“五公祠”興建120周年。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雷瓊道的道臺珠采,發起修建了“海南第一樓”,以紀念唐宋兩代被朝廷貶來海南的五位歷史名臣,這就是五公祠的最初來歷。
在五公祠的庭院里,“五公”雕像栩栩如生,其中的四位皆文官打扮。惟有宋代宰相李綱像,儼然一位威風凜凜的將軍。李綱曾在靖康元年(1127年)成功組織過汴京保衛戰,大敗金軍,建立了奇功。
著名作家清秋子對李綱在海南的,貶謫經歷素有研究,他認為在被貶海南的“五公”之中,要數李綱在海南的時間最短,但也最富于傳奇性。
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七月,金帝完顏晟下詔伐宋,明令金軍要窮追正在揚州的大宋皇帝趙構,企圖滅亡整個南宋。
對金國侵略一味退讓的宋高宗趙構,這時已全無章法,打算撤離揚州,渡江跑去杭州躲避。金軍南下后,南宋已組織不起像樣的抵抗,州縣官員棄城而逃的甚多。
最令人寒心的是,為了給金人消氣,換取茍且的和平,這年的十月宋高宗又下令,將已被貶到鄂州(今湖北武昌)的抗金名臣、原宰相李綱再次貶官,令其移居澧州(今湖南澧縣)以示懲罰。11月,金軍進攻更急,高宗對李綱的處罰又再次加重,改授單州團練使、移至萬安軍安置。
這一年,李綱四十六歲,陪伴他踏上漫漫長路的,惟有次子李宗之。
抵達瓊州三日忽蒙“天恩”赦免
萬安軍,在海南島的東南端,即今天的萬寧市,就在碧波連天的南海之濱。
在當時,海南島被人稱為“海外”。宋代貶臣,處罰得較厲害的,一般是安置嶺南(今廣東)。被貶至“海外”,可算極致,僅比賜死好一點,畢竟留了一條命。
貶謫萬安軍的消息傳來,李綱不等公文到達,便攜次子提前上路。入粵以后,沿西江上溯。行至雷州,聽說海南島上“地方不靖”,有兵亂,就在雷州滯留了約一年。
這一年的滯留,李綱并沒有荒廢光陰,他先后寫了《論語詳說》十卷、《易傳內篇》十卷、《外篇》十二卷。
建炎3年11月25日,李綱和兒子渡海抵達瓊州(今海口)。父子倆向人打聽去萬安軍如何走,當地人告之:萬安離此地還有五百里,是罕有的敝陋之地,那里根本找不到生活用品,走山路還會遭劫。熱心人建議:還是從文昌搭海船去為妥,若順風三天可達。
李綱不禁愕然!他雖然當過宰相,但還是沒想到自己的國家竟有如此遙遠的國土。于是在瓊州暫且找個了地方住下,準備擇日上路。
他命運中最具戲劇性的一幕,就在此時發生了!在瓊州呆了才三天,大陸方面來人通報:李綱被皇上赦免,準予放還,居住在何處自便。
這次突如其來的赦免,與高宗的某些思想轉變有關。就在這年初,金軍大將馬五等率騎兵五千,奔襲揚州,一心要活捉高宗。高宗完全亂了陣腳,于二月初一下令官民自行逃避。又將皇子與六宮送至杭州。到初三日,金軍已離揚州百里,高宗驚得魂飛魄散,帶領數人,身著甲胄飛馬出逃,渡江跑到了鎮江。
金兵如果再追,大宋很可能就會有第三個俘虜皇帝了。多虧寶應縣(今屬江蘇)的官紳發動當地百姓起兵抗金,使占領揚州的金軍深感不可久留,迅即回撤。高宗這才躲過了一劫。
高宗還朝后,也許是痛定思痛,想起了李綱當宰相時的好處。于是良心發現,覺得把李綱貶到海外,是太過分了一點兒,便下詔赦免。
這個遲來的赦免,使李綱的這一路折騰,更像是遭受了一次惡作劇式的懲罰。這真是喜不得、悲不得,惟有慨嘆而已!李綱父子倆聽到赦免消息后,并沒有馬上返回,而是在海南逗留了一個多月。
月夜渡海途中遙想“伏波”偉業
在海南的這一月余,李綱去了哪些地方,見到了哪些風物?在他的詩作里有少許的記載。
據筆者檢索,在李綱的詩歌總集《梁溪集》中,共收錄有建炎三年冬至之后,與渡海及海南有關的詩九首,可從中約略知道李綱在海南的行跡。
當年11月,李綱父子來到廣東雷州半島最南端的海康縣,準備乘舟過海峽。但是不巧,海南的黎族人民因不堪壓迫,起而造反,占據了臨高縣城,并波及附近的地區。為此,李綱在海康小留了數日。
11月15日,“聞官軍破賊”,李綱父子便于20日沐浴焚香,準備出行,設案遙祭了伏波廟。伏波廟是紀念西漢路博德及東漢馬援兩位平南有功的伏波將軍而建的,
李綱父子定下了渡海的日期———11月25日,順便就占了一卦。結果,一卜即吉。于是在25日半夜乘著潮起,解舟下海。
船很大,行駛極平穩。李綱立于船頭,見星月燦爛、風平波靜,不由追古撫今,浩氣填胸!到得天明,一輪紅日躍出海面時,便到了瓊州地面。
這一次的夜航,給李綱留下了極神奇的印象。在“滿天星月光芒碎,匝海波濤氣象雄”的天地間,李綱思緒如涌。遙想當年兩位伏波將軍“馬革裹尸”的雄心,頓覺青史英風如在眼前。自己雖然是貶臣,與伏波將軍“幽顯雖殊”,但今古相通、志趣相同!
他自然也想到了本朝的先賢蘇東坡,不由得吟出一句“老坡去后何人繼?奇絕斯游只我同”來!
船近瓊島時,展現在李綱眼前的,是千百年來從海路入瓊的人們都看得到的一幅奇景:“雷、化迷天際,瓊、儋入望中。地遙橫一線,山露點群鴻。”
喜見黎人風俗亦嚼檳榔入醉
上得岸來,李綱驚喜地發現:這海南的“江山風物,與海北不殊”。風氣民俗與他已經熟悉了的粵西,基本是一樣的。市面上處處有魚蝦出售,人煙也很繁盛;島上遍布檳榔、薄荷、竹子,一團團綠色,蔥籠如洗。
他所歇息的客舍———瓊山遠華館,房舍規模倒也堪稱雄偉,與內地無異。而一般民居,卻都是掩映在檳榔樹下的,別具一番風格。
這“南極”之地,氣候最為可嘉,雖冬猶暖,使人忘卻了季節。唯一遺憾的是,海島離中原太遠,常年音信不通。
讓李綱感到新鮮的,是“黎人出市交易,蠻衣椎髻,語音兜離,不可曉也。”當地人告訴他,瓊州以外的縣,都是“黎母”聚居之地,而他要去的萬安,是一個最“窮愁”的地方。那是海邊的一座孤城,居民僅二百余家,全都住在草屋里。
那個地方,颶風來時,厲害得能摧人肝膽;林中疬氣彌漫,有害健康。那地方百姓,生活也苦到極點,島北有船去,他們才能買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海南日報 2009年02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