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綱為南宋愛國名將,福建邵武人,生于北宋元豐六年(1083年),官至尚書仆射,為宋代抗金名臣。南宋紹興十年(1140年)卒,終年58歲。
李綱墓位于閩侯縣荊溪鎮(zhèn)大嘉山南麓,磚石結(jié)構(gòu),三面圍以短垣,下寬上窄,呈喇叭形,造型古樸、尊嚴。墳磚砌,圓形,隆高,寶頂,具有宋制風(fēng)格。墳前墓碑“故忠定公后宋開國丞相李公之塋”。墓前石階十三級。祭壇旁有碑,高一丈,寬三尺,碑記載李綱生平事跡,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立。墓道兩旁分立翁仲、石獸及華表。墓道前有石牌坊,上飾瀉水檐,正中額“奉旨重建”,背書“恩榮”,額下橫幅“古社稷臣”四字,旁題刻“大清乾隆丁卯建,嘉慶庚午重修”。1961年5月被列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省撥款重修拜臺。
沿墓道向北走,首先看到的就是旗桿石,石望柱,墓道中間鋪設(shè)條石,左右兩邊鋪以鵝卵石,后面依次立著的是石虎、石羊、石馬、文武石翁仲。
順著神道向北繼續(xù)前行,一座陰刻著“古社稷臣”石牌坊映入眼簾。坊柱上“進退一身關(guān)社稷,英靈千古鎮(zhèn)湖山”的楹聯(lián),由民族英雄林則徐題寫,道出了李綱這位愛國名相與國家命運的息息相關(guān),以及大嘉山作為一方寶地,有幸埋葬忠骨英靈的自豪。
走過最后的十三級臺階,就能看到由青磚壘砌的李綱墓。高3米多,徑約2米,形圓如甑,中實土,笠形頂,墓后有弧形擋土磚墻,兩翼支張,前筑貢桌,典型的宋代大臣墳?zāi)箻?gòu)筑風(fēng)格。墓正面嵌著一塊青石碣,題“故忠定公后宋開國丞相李公墓”。前面另一塊石碑上書“宋丞相李忠定公之墓”。門坊與另一塊石碑皆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福建巡撫張師誠重修陵墓時所立。墓后圍有磚砌的護坡。墓埕三層,階座井然,外向?qū)拸V。
李綱生平介紹
李綱(公元1083-1140),字伯紀,號梁溪,福建邵武人。南宋著名抗金名臣,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進士,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任太常少卿,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為尚書右丞、東京留守。金人入侵,以主戰(zhàn)被謫。南宋高宗即位,迫于輿論,召為宰相(尚書仆射兼中書侍郎、御營使),進封開國公。因多次直言進諫,意欲收復(fù)失土,受朝中主和派黃潛善等彈劾,宋高宗也指責(zé)他“招兵馬之非”,在職僅七十五日罷官,后幾起幾落,于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正月,從江西洪州任上辭回福州,初居南臺倉前山天寧寺的松風(fēng)堂,后移城內(nèi)東山,曾在鼓山、東山、湯院一帶留下吟詠題刻。紹興九年(公元1139年)正月,宋金和約簽訂,宋向金稱臣納貢,李綱憂憤成疾。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 正月十五病逝于倉前山欏嚴精舍寓所,終年58歲,高宗詔贈少師,柩葬懷安縣桐口大嘉山南麓(今閩侯荊溪鎮(zhèn)光明村),紹興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再贈太師。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特贈隴西郡開國公,謚“忠定”。南宋未年民族英雄文天祥撰寫了《忠定公贊》:“其道則隆,其運則剝。噫,胡出處之不常,為蒼天頻卜。”意思是用李綱的治國之道,則國運昌盛,否則就國運頹廢。宋高宗稱贊李綱“料敵于千里之外,制勝于三策之間。”宋理學(xué)大師朱熹對李綱予以極高的評價:“綱知有君父而不知有身,知天下之安危而不知身之有痼疾,雖以讒間竄斥瀕九死,而愛國憂君之志終不可奪者,可謂一世偉人矣!”清代名臣林則徐,在福州李公祠提聯(lián),稱贊其為:“進退一身關(guān)社稷,英靈千古鎮(zhèn)湖山。”林則徐的岳父鄭大漠也作詩曰:“吾愛李丞相,經(jīng)術(shù)文章匠。時事不可忘,書生作良將。舊筑讀書堂,雙江古剎上。”【原標(biāo)題:尋訪南宋李綱墓 一代名將“憂憤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