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陳與義:壯歌一曲伴大宋

2013/8/21 8:41:15 點擊數: 【字體:

    只要陳與義把自己的作品一念,大家立馬畢恭畢敬,洗耳恭聽,誰也不敢在這方面和他較量。

  陳與義,字去非,號簡齋,洛陽人,兩宋之交著名的愛國文人。他用詩打動了宋朝的兩個皇帝,也用詩鼓舞了宋朝無數熱血志士。有意思的是,后人對他頗有爭議:有人把他奉為宋代著名的江西詩派“三宗”之一;也有人說,他根本就算不上江西詩派成員……

  

  按照古代戶籍劃分,陳與義算不上地地道道的洛陽人——他的老祖宗本來一直居住在京兆,也就是現在的陜西,后來趕上安祿山造反,只得跟著玄宗入蜀避亂,遷居青神。后來,陳與義的曾祖陳希亮又把家搬到了洛陽。

  陳與義也算出生在書香門第。他的曾祖陳希亮(字公弼),官至太常卿,與蘇洵父子為世交。大文豪蘇東坡后來還寫了《陳公弼傳》作為紀念。陳與義的祖父和父親也曾做過官,其外祖父張友正還是名顯一時的書法家。

  陳與義也確實給先祖爭氣。出生于哲宗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六月的他自幼勤奮好學,博聞強志。稍長,他又學詩于當時頗有名的崔鶠(音yàn),其后進入太學深造。

  24歲時,陳與義考中進士,隨后當上文林郎。這是個閑職,負責開德府(今濮陽)的文學教育工作。陳與義干了3年后辭職,回家與一幫好友吟詩賞畫,日子過得好不快活。又過了兩年,他被任命為辟雍錄,也就是到太學的預備學校里當老師。

  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陳與義的母親辭世。他在汝州服喪期間,結識了州守、詞人葛勝仲。兩年后,由葛舉薦,他入京做了太學博士。次年,他29歲時的詩作《和張矩臣水墨梅五絕》,竟被徽宗看上了。

  這組詩共5首,我們選錄其一:

  巧化無鹽丑不除,此花風韻更清姝。

  從教變白能為黑,桃李依舊是仆奴。

  宋徽宗何許人也?他當皇帝水平不怎么樣,但在發(fā)展美術、書法等藝術事業(yè)方面,倒是有些成就和貢獻。

  “這詩寫得真不賴呀!來人,把寫詩的這人給我找來!”結果,倆人感覺相見恨晚。不到兩年時間,陳與義的地位快速提升——秘書省著作左郎、司勛員外郎、符寶郎,再充任一個省闈考官。

  不過昏君畢竟是昏君。陳與義受知于徽宗,是在奸臣王黼(音fǔ)當權時期。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末,王黼遭到彈劾,其宰相的職位被老牌奸臣蔡京取代。徽宗轉眼就忘了陳與義的才氣,把他貶到京郊的陳留當個征收酒稅的芝麻小官。

  這段時間,陳與義仕途雖然坎坷,但并無礙年輕的他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文學才華。寫于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的《夏日集葆真池上以綠蔭生晝靜賦詩得靜字》即是名噪一時的杰作。據傳此詩寫成之后,僚友一見“皆詫為擅場”,以致“京師無人不傳寫”。

  只是,宋代歷史在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綰了一個大大的結,陳與義的人生也在這一年拐了一個大彎。

  

  對陳與義來說,靖康元年自始至終就被不祥的陰云籠罩著。正月,他的父親撒手人寰。此時正值金兵南犯京師,去官服喪的陳與義只身流寓鄧州南陽(今鄧州),在落寞和孤寂中寫下《題簡齋》一詩:

  我窗三尺余,可以閱晦明。北省雖巨麗,無此風竹聲。不著散花女,而況使鬼兄。世間多歧路,居士繩床平。未知阮遙集,幾屐了平生。領軍一屋鞋,千載笑絕纓。槐陰自入戶,知我喜新晴。覓句方未了,簡齋真虛名。

  回溯300年,與陳馬義同為洛陽人的劉禹錫揮毫而成千古名文《陋室銘》。相比劉禹錫遭受勢利小人冷遇時的憤懣,陳與義胸中滿是對家國的感傷之情。他恐怕不會想到,這種傷感和憂憤將成為他后半生的文學創(chuàng)作主題。

  當年年末,金兵攻破東京城。第二年,徽、欽二帝被擄,外強中干的北宋王朝就此吹燈拔蠟。次年五月,康王趙構在南京(今商丘)即位,改元建炎,是為高宗。這家伙同樣是個膽小鬼,龍椅還沒坐熱,就撒丫子一路向南狂奔。

  新帝將北方江山拱手相讓,最可憐的莫過于四處逃難的老百姓。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金兵分三路南侵。陳與義攜家眷輾轉避難于湖北、湖南等地。

  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春,金兵一番燒殺搶掠后揚長而去。逃到越州(今浙江紹興)的宋高宗緩過神來才發(fā)現,跟班的已經沒剩幾個了。宋高宗決定起用舊臣。

  陳與義也在被征召之列。當年秋天,他輾轉數次,到第二年夏天才在紹興見到新皇上。

  有人或許會問,從湖南到浙江,直接走江西最近,陳與義緣何“舍近求遠”?我查找了一些資料,發(fā)現陳與義“繞遠路”當與長江沿線仍為“敵占區(qū)”有關。不過,根據《陳與義年譜》中的記載,他幾乎每到一處都要與當地名士交游。飽覽異地山水,于心中苦悶的詩人來說,也許是個安慰吧。

  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陳與義從駕至臨安,歷任中書舍人、吏部侍郎、禮部侍郎等職。《宋史·本傳》記載陳與義性格沉穩(wěn)、不茍言笑,為人處世謙虛誠懇、剛正嚴明。在記載他事跡的史料中,“密薦”是常常出現的一個詞——他經常悄悄地向皇帝推薦一些賢能之人。只不過,這種“密薦”并非是小人搬弄是非,而是陳與義為了“做好事不留名”而想出的巧妙辦法。

  在此期間,他曾上疏奏請察舉人才,搜訪元祐黨籍及元符上書人名錄,以便朝廷優(yōu)予褒恤。元祐黨籍及元符上書人,說得簡單些,就是前朝定性的“反革命分子”。陳與義提出恢復這些人的政治權利,確實需要過人的膽識。

  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因與時相論事不合,陳與義托病離開朝堂。不過翌年六月,他又被高宗請了回來。這次讓皇上想起他來的,還是他的一首詩。

  

  引疾求去后,陳與義移居青墩(今屬浙江桐鄉(xiāng))。紹興六年(元1136年)二月的一天,他突然想起附近的兩位老朋友,在出訪的路上寫下了《懷天經、智老,因訪之》一詩。其中“客子光陰詩卷里,杏花消息雨聲中”一句,高宗看后非常欣賞。

  四個月后,陳與義被復召為中書舍人兼侍講直學士院。在陳與義叩拜答謝時,高宗語重心長地對他說:“朕當以卿為內相。”意思就是說,我把朝廷的事都交給你了。在士林中威望很高的陳與義確實是“內相”的最合適人選。實際上,他在這方面做得也很不錯。一年后,他被授予左中大夫參知政事。

  不過陳與義這個人太耿直了,非要對當時的宋金關系發(fā)表一些“不合時宜”的評論。有一天,中興一代名相趙鼎向高宗進言:“大家都說,現在我們有機會收復中原。皇上不如趕緊發(fā)兵北上,以免坐失良機。”猜猜高宗怎么回答?他說:“咱大宋兩位‘先帝’還在人家手里押著呢,如果不跟人家議和,恐怕人家要‘撕票’的。”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洛陽晚報 2007-11-16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陳與義和曾幾的詩歌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