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張澤群的《城市靈魂》出版。城市文化學是他在天津大學讀研究生的時候選定的研究方向,對于這本書的出版,他的導師馮驥才打了一個97的高分,并且撰文說,作者“悟性高,又勤奮,有清晰的分辨力和邏輯化的能力,思維和視野都不設邊欄,文字功力也很好”,回顧此書的出版,張澤群說,這本書不過是他在某一個時間段集中閱讀的一個最直接的成果。
在讀研究生的時候,張澤群閱讀了美國城市歷史學家劉易斯·芒福德的《城市發展史》一書,閱讀過程中,最讓他感佩的是這位美國學者做學問的態度,他用了20多年的時間研究這個課題,66歲高齡的時候才捧出了自己的這本近百萬字的心血之作。“這種東西按照傳統的觀點才叫書,而現在很多東西只能叫讀本或者讀物而已。”
張澤群主張在閱讀的時候應該有一種很輕松和放松的態度。“我們作為讀者應該對書本抱著恭敬的態度,但是也不要屈服于它。”在張澤群的家中,甚至沒有一張讀書必須要正襟危坐的書桌,他說“我*在沙發上讀,躺在床上讀,有些書讀一半我就扔在一邊了,因為我覺得已經足夠了”。但是,對于朋友題了落款親手贈送的書,張澤群卻會放在書架里面珍藏。
“讀書,首先是放松,其次是享受,然后是超越。”他說,“閱讀真正的目的是要引爆自己的思維,好書就是一枚引爆生活的穿甲彈。”
對于“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這樣的說法,張澤群表示,這是讀書的表面效果,是一種有功利心的閱讀。一個只對閱讀做價值判斷的人只是一個有術的人,而不是一個有道的人,“這樣的人把讀書當成一種工具,因此自己也成了閱讀的工具”。
由于在央視做主持人,張澤群十分注重自己的信息量和閱讀視野的廣泛,他基本保持每天一萬字以上的閱讀量,都市類報紙、新聞性周刊等雜志也是他喜歡翻閱的,其次還有大量的網上信息以及其他書籍。“有兩本書是我離不開的,一本是《新華字典》,一本是《唐詩三百首》”。他說,《新華字典》永遠都離不開,好像天天都有生僻字一樣,每次翻開字典都會有收獲,比如“目不識丁”的“丁”還有另外一個音,這恐怕很多人沒有注意過,而唐詩在心煩氣躁睡不著覺的時候隨便翻翻,會讓人的內心獲得一種安寧。
喜歡閱讀的張澤群有時候也喜歡到書攤上去看看。在他眼中,書攤是一個很前衛的文化陣地,就像春天到來的時候野外那塊最早返青的草地一樣。在那里,會發現最流行和最暢銷的一些圖書,比如宋丹丹的傳記,張澤群就從書攤上順便揀了一本回家翻看。一直堅持閱讀和堅持寫博客的張澤群認同這樣一種觀點:“人生態度從閱讀開始,對知識的態度和轉化能力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活,正是在閱讀的過程中,每個人的生活不自覺地拉開了等級。”
談到自己近期閱讀的圖書時,張澤群說,印象最深的就是不久前,在從北京到羅馬的夜空里飛行,捧讀章詒和先生的《伶人往事》。十來個小時里,從尚小云、言慧珠到馬連良、程硯秋,章詒和先生把藝壇巨擘們波瀾起伏的人生大戲娓娓道來,看得他驚心動魄夜不能寐。京劇今天已經是國粹,在二百多年前還是“小調”,一百年前成為“流行歌曲”,五十年前成了“歌劇”,這是一代代伶人用心血和生命演進的。
張澤群說:“在我的旅途里,幸好有書做伴。在我們生活中,幸好有藝術相伴。在人類演進的歷程中苦難多過幸福,黑暗長于光明,丑惡欺凌美好,但人性的的真與善,特別是人類創造的藝術之美,不就是人類在長夜里摸索的星星之火嗎?長夜漫路數繁星,你的旅途將不會孤獨。”
張澤群,中央電視臺節目主持人,全國青聯常委。1989年畢業于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1991年參加中央電視臺青年節目主持人大賽獲金獎。從畢業實習主持中學生節目《我們這一代》至今。拍攝過諸多講述青春故事的專題片、紀錄片,如講述老三屆的《走過青春》,講述農家子弟考電影學院表演系的《云來霧去》。桂杰【原標題:張澤群:左手《新華字典》,右手《唐詩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