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群“1980”,青春的開始于終結(2)
2013/8/26 16:56:2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直至后來考進了北京廣播學院,他又迷上了話劇,成了“人藝”的發燒友。這時,他又接觸了馮驥才,讀了他許多小說,像《陰陽八卦》、《神鞭》。后來,當他成了中央電視臺的著名主持人時,他考上了馮先生的碩士研究生。
“我把生命中很多的興趣、愛好稱為精神基因,它最初的奠定都跟1980年的夢想相關。我看準一個事情是不會輕易放棄的,只要有機會就一定要試一試。”也是如此,他連續四年報考了北京廣播學院。
雖然道路是曲折的,但最終與夢想牽手,讓興趣成為職業,在張澤群看來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你的人生定位在哪,你追求的永動力就在哪兒,所以我一直覺得葛優那句臺詞‘人在呢!’特別有哲理。所謂,人在青山在,事在人為。”
“當初為什么那么執著要考北京廣播學院?”四年,于張澤群來說,仿若人生的一個奧林匹克。
“那時就覺得一定要上大學的,只有上大學才能就業,剛好廣播學院是按藝術類院校的標準招生。我成績不是太好,惟一擅長的就是朗誦,作文也不錯,經常被老師當范文讀。當時也曾想過參軍或當飛行員,但體檢沒有過關,也許命運冥冥中注定不讓我去干這些……
“后來老師無意中看到一個北京廣播學院的招生簡章,就讓我報名。我問廣播學院是干什么的?老師說是念報紙的,我說這個可以”。
但考試時,張澤群根本不是讀而是喊,他以為聲音大,往高了喊就是播音,結果把老師都給逗樂了。老師問他多大?他說17。老師說還沒變聲呢,回去吧……
雖然回去了,但張澤群對考試的環境記憶深刻,一進入就很喜歡。“是一個有玻璃的隔音間,桌面上鋪著金絲絨的臺布,中間有個小臺燈,旁邊是一個話筒……這個場景我到現在還印象深刻。”
1983年,他第二次來北京考試,當時,父親帶他住在月壇工商總局的招待所。有一天從復興門經過,看到了廣播大樓,18歲的他就想:能進去看看多好!“我很向往北京,第一次來北京看到人們騎著自行車來來回回,甚至擠公交車的場景我都非常羨慕,我覺得北京有種積極向上的勁頭。”
1985年他第四次考北京廣播學院,終于如愿。初入校園的場景仍歷歷在目:小路的兩旁有很多白楊樹,80年代的校園涌動著生機勃勃的青春,操場上學生們在奮力踢球……
“考進北京,在你的家鄉算是比較有影響的事吧?”
“考之前反響就很大了,主要是我連續考了幾年,人家都說,這孩子怎么這么傻啊,怎么就非要上這個學校。我當時是在洛陽補習文化課,記得老師在課堂上不點名地說:‘你們將來報志愿一定要契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北京廣播學院,一年在河南招生只有一兩個名額,你就敢報?’”
酷愛電影的張澤群當時看過一部電影,名為《逆光》。電影里的一首詩一直激勵著他追逐夢想。還有,他一直牢記著電影《賣花姑娘》中的一句臺詞:只要心誠,石頭也會開花。“我不能不感謝電影,它是我成長的艱難時期的精神補給。”
在廣播學院,張澤群最初學的是主持播音,后來他提出轉到新聞系。問起當時的初衷,他坦言:“這是我性格的基因決定的。那個時候我覺得自己長得不好看,我現在還是一個眼睛大一個眼睛小,那個時候更明顯。跟班里像張政和楊柳那種形象很打眼的同學相比,很自卑,所以走路都是低頭的,那時根本想不到自己能當主持人,我的嗓音條件也不是很好,屬于中流,所以就想轉去學新聞,覺得寫作方面自己還比較擅長。”
大二那年的暑假,張澤群和同學去河北做社會調查,主題是農村孩子如果考不上大學,該如何擇業?后來他寫了一個調查報告叫“路在何方?”,并把這個錄音報道送到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沒想到,一周之內這個報道連續播出了兩次。
這件事給了張澤群很大的鼓舞,還有一次比賽也讓他增加了許多自信。1987年廣播學院舉辦了第一屆主持人大賽,沒當成多大事的他報名參賽了,結果拿了全校第一。也是因為這兩次經歷,后來張澤群又參加了中央電視臺主持人大賽,作為學生,他贏得了業余組的冠軍。“就是因為這個比賽,農業電影制片廠看中了我,畢業之后我成了那兒的一員。雖然沒有如愿進入中央臺,但是我做的節目也在央視播,還是挺欣慰的。”
那時,張澤群也作為“臨時人員”主持央視青少部的節目。他的心里,隱隱地,還有種不服輸的勁頭。“有一段時間,食堂只準正式人員進入,臨時人員只能到旁邊的一個窗口買,那個窗口只賣饅頭和包子。很長一段時間我在電視臺只能吃包子,以至于以后我一見包子就沒胃口,那時,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成為央視正式的一員,把夾著的出入證變成掛著的。”
1991年,張澤群再次報名參加了中央電視臺青年節目主持人大賽,和許戈輝同獲一等獎。1994年6月30日,他終于在中央電視臺領到了正式的出入證,編號是2888。
“所以,從那時到現在,只要有我說話的機會,我都會提到夢想這個詞。有夢想誰都了不起,有勇氣就會有奇跡……我覺得《北京歡迎你》這首歌唱得特別好。”
而在張澤群看來,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也是中國人追求夢想的體現。
【回】上海人的情趣 北京人的情懷
40歲之后的這五年,我感到非常的幸福。因為我懂得了放棄,當你把身上最重的東西放下后,留下最輕的往往是最重要的,舉重若輕是一種境界。
2005年3月26日,張澤群順利拿到了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所碩士學位證書,同時推出了處女作《城市靈魂—電視主持人張澤群談論城市文化》一書。提出了“城市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城市的靈魂”的觀點。
說到城市文化,張澤群坦言自己是“上海人的情趣,北京人的情懷”。
“我特別喜歡上海,我認為它是中國最像城市的城市,是城市文明的保有者。上海人無論逛街、喝咖啡,還是吃塊小蛋糕,都能讓自己的生活豐滿起來……”
說到這種情趣對自己的影響,他說:“我的房子不大,但透過陽臺的落地玻璃窗,可以看到故宮的后門,看到北海的白塔,看到鼓樓鐘樓。我常跟朋友們說:‘老北京是我的盆景’,他們笑我太霸氣了!”
而這也正是張澤群要的“北京人的情懷”。“北京給我大氣,讓我去享受天地自然,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氛圍中,我會沉靜、鎮定。而‘上海人的情趣’又教我在溫情中感受浪漫。”
在南方出差,張澤群特別愿意去逛海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北京青年周刊 201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