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杞縣、睢縣、太康縣為中心的水東抗日根據地從開辟到抗戰勝利的8年里,先后屬中共河南省委、豫皖蘇邊區黨委、冀魯豫邊區黨委、冀魯豫中央分局領導,始終孤懸于敵后,處于敵人重兵駐守的“三角”地帶。6月22日,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詹鳴燕介紹說:“它是黨領導水東地區軍民在豫東淪陷區創建最早、與日偽及國民黨頑軍斗爭最殘酷、爭奪最激烈、堅持時間最長的一個抗日根據地。為開辟、鞏固和發展這個根據地,先后有5266名中華兒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1938年7月,中共河南省委委員兼豫東特委書記沈東平,率部在河南睢縣與日軍作戰中壯烈犧牲,年僅33歲。1939年秋,睢杞獨立團政治委員、中共睢杞太特委書記馬慶華,在杞縣傅集南宋莊伏擊日軍戰斗中不幸犧牲。1941年4月,睢杞太特委書記韓達生在杞縣南梁寨戰斗中不幸被俘,后被秘密殺害。1943年1月,中共水東地區地委書記兼水東獨立團政委唐克威在谷熟崗召開地委擴大會議,為水東抗日根據地的鞏固與發展制定了正確方針。1月27日,獨立團遭日軍重兵抄襲,部隊在常營村被日軍20余輛汽車包圍,唐克威在率部突圍中壯烈犧牲。
為了紀念革命先烈,發揚革命傳統,1945年3月,抗日根據地群眾集資在水東抗日根據地中心區杞縣城南30公里莊林村西老黨寨土丘上興建了革命烈士陵園,建立新四軍師長彭雪楓,抗日英雄吉鴻昌,睢杞太特委書記馬慶華、韓達生,水東地區地委書記唐克威五烈士紀念碑。1945年10月,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水東解放區時,陵園被毀。
1987年4月,經河南省政府批準,在杞縣縣城西關外護城堤內、開杞公路南側,重建“水東烈士陵園”,占地100余畝。陵園大門正上方懸“水東烈士陵園”金色大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唐天際親筆手書。陵園正中央建立19.38米高的主體建筑“水東革命烈士紀念碑”,19.38米象征水東抗日根據地開辟于1938年。碑身正面上半部雕刻有花環,也是“杞”字拼音第一個字母“Q”的變形。中央大道東側南面建有水東地委書記唐克威烈士紀念亭,北面為韓達生烈士紀念亭,兩座紀念亭均為八角形,金黃色琉璃瓦覆蓋,斗拱紅柱支撐,基高1米,亭高3.8米,亭內紀念碑高1.8米。主體紀念碑南,自東向西建有地師級著名烈士曹鼎新、馬慶華、唐克威、韓達生之墓。
1987年5月,黨和國家領導人為唐克威紀念碑題詞;1998年5月,中央軍委副主席張震上將、國防部原部長張愛萍上將等為韓達生紀念碑題詞。作者: 魏東柱【原標題:水東烈士陵園:英雄長眠 豐碑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