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著名畫家靳尚誼的藝術回顧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辦,這是美術界的一件大事。因為靳尚誼的名字與20世紀后半葉至今的中國美術進程緊密相連,人們曾在許多重要美術展覽中見過他的作品風貌,也熟悉他那獨特的古典型藝術風格。靳尚誼曾多年擔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現任全國政協常委、中央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國家藝術教育委員會主任。他從上世紀50年代初走上藝術創造之途,不僅畫藝精湛,還是一位深懷理想、努力踐行的藝術教育家,他對中國美術發展一直是以最大的熱情關注著。在采訪中,靳先生對當前美術界的“丑陋現象”表達了作為一個藝術家的極大憤怒———
記:你們這一代畫家一直把發展油畫當做自覺擔負的文化使命。你的藝術緊密聯系著中國的社會現實和時代變遷,立足民族文化的土壤,成功地實現著外來藝術與中國文化的有機融合。
靳:我學習油畫根本不是學什么風格流派,也不看哪個國家。我是從東西方的角度來看歐洲油畫和中國繪畫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特點,我必須把他們最重要的也就是最基本的東西學到。我研究的不是某個畫家、某個風格流派的問題,是整個畫種、整個體系最本質的東西。因此我對誰都一樣,只要好,我就學,不能說這是蘇聯的我不學,必須去學法國、學美國,根本不是這么回事。美國油畫并不理想,美國的傳統是歐洲的,你學它什么?記:中國油畫經過這么幾十年反復折騰,大概也有了一個比較清醒的認識,在世界急速變化的大背景下,應該有一個怎樣的認識?
靳:這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因為我們談任何事情都離不開現實和未來的發展,現代社會跟以前比有很大的變化,比如二戰前后就有很大的變化,上世紀50年代和90年代有很大的變化,我們進入21世紀了,藝術在社會領域中的功能和作用也發生了變化。對繪畫來說,用一張畫來說明一個問題,對社會起作用,這樣一種功能在減弱,而藝術的審美功能在加強。因此,在油畫的發展上,包括油畫教育上,應該注意這樣一種功能性的變化,怎么在教育的過程中體現出來,這就是當前美術教育需要研究的問題。
記:除了藝術教育,你對現在國內的藝術市場怎么看?
靳:中國目前的藝術市場很不正常,或者是根本沒有形成市場。什么叫藝術市場,就是一個畫家產生后,他的價位是穩定的。而中國現在賣畫,偶然因素占了很大成分,譬如說一幅畫突然賣出了高價,過段時間再賣就賣不起價了。現在中國的一些大款買畫,他的目的是一種投資,而國外的一些購畫者純屬個人欣賞。所以中國的藝術市場現在炒得很熱鬧的樣子,其實一片亂糟糟,根本就還沒有形成真正的市場,人們也應該走出一種誤區,就是通過誰的畫賣高了或是賣低了,來判斷一個藝術家的價值。這可以說是目前美術界的一大“怪相”。
記:除此之外還有什么“怪相”?
靳:“怪相”二就是美術評獎變成了“收購會”。首屆全國壁畫大展曾爆出了“給錢頒獎”、“買獎游戲”等美術評獎黑幕,我認為美術界并不存在什么“潛規則”,但在美術評獎中的確存在不好的現象。現在的一些美術大賽或展覽,贊助商都會提出“我給贊助你評獎,完了畫就歸我”的條件,譬如贊助商會要求一等獎作品只能以1萬元的價格賣給我,剩下獲獎作品的價格就越來越低,其實這就是在變相廉價收購作品。美術界的人都不會支持這種做法,但是我們國家的不少畫家很窮,也愿意去配合,但多數都是一些很不成熟的畫家。這種行為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現在甚至一些很重要的展覽,不少名畫家都不愿意參加。
記:你對現在的一些美術創作基地的做法怎么看?
靳:這也是“怪相”之一,就是創作基地變成“一錘子買賣”。現在的一些創作基地也要依靠贊助,但不少贊助商都當成“一錘子買賣”,先把你騙了搞第一次創作會,然后卷走畫家們的一大批作品,等你下一次來,就再也不認賬了。“贊助商為畫家們提供吃、住、行,無可厚非,人家也應該有所收益,但如果變成一種欺詐就太可恥了。我們希望贊助商能從長遠看問題,要考慮長期的利益。”【原標題:對話:靳尚誼揭“美術界”三大“怪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