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前夕,在中華全國總工會表彰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名單中,有一位來自大唐洛陽熱電廠生產一線的普通工人,他的名字叫馬革卿。
在大唐洛陽熱電廠,說起設備維修部青年焊工馬革卿,許多人都會流露出贊許的表情:在電焊工這個艱苦的工作崗位上十五年如一日,從一個焊槍都拿不穩的學徒工成長為高級技師、洛陽市勞動模范、首席員工,河南省百名技術英杰,中央企業技術能手,集團公司“雙十大杰出人才”,集多項榮譽于一身。大家都說:“小馬這個人呀,真中!”
小馬到底“中”在哪里呢?答案得從10多年前找起。
“要干,就要干出個模樣!”
1995年,馬革卿高中畢業后,接班來到洛陽熱電廠當上了一名電焊工。在生產一線,電焊工應該說是個苦差事,當時常有人說:“電焊電焊,夏天捂臉,冬天淌汗,渾身是洞,燎泡不斷。”攤上這樣的工作,青春年少的小馬自然不會很高興,好在這種情緒沒有持續多久。作為一個電力工人的后代,接班進廠時父親那句樸實的囑咐他一直記在心上:到了廠里,不管讓干啥,咱都要好好干,要干就干出個模樣。
還有一個讓小馬喜歡上電焊工作的人,就是他的師傅李典東---河南電力系統有名的“焊接能手”。師傅干起活來,無論是躺在管道下,擠在夾縫中,還是站在污水中,手中的焊槍都是那么靈活嫻熟,焊花飛舞之中,干出了一件件高質量的工程,贏得了領導的贊揚和同事們的尊敬。
小馬拿到初級證后的第一次獨立操作,是對球磨機進行補焊,看似簡單的活卻讓他越干越復雜,不是焊縫偏離對縫,就是形狀歪歪扭扭,焊了一兩個小時,硬是沒有焊住,而看到自己的師傅干這個活兒只需要五六分鐘,燒出來真是一條漂亮筆直的焊縫。“兩廂一比,我真是覺得太丟人了,恨不得找個地縫鉆進去。”馬革卿如此回憶當時的情景。
這件事兒對馬革卿的觸動非常大,促使他暗下決心:既然做了電焊工,就要像師傅那樣,要干就一定要干好!
之后的日子里,小馬利用一切機會刻苦鉆研焊接理論知識和實操技術。工作中,他留心觀察師傅們的焊接技巧,詳細記錄,虛心討教;有任務搶著干,尋找一切機會參加“實戰練習”;業余時間,經常用撿來的焊條頭、廢鋼板,埋頭練功。從剛開始練得“手酸疼得連筷子都拿不住”,到后來隨便用哪只手握焊槍都可以做到紋絲不動、穩如泰山。為提高對焊接材質、工藝的感性認識,他對照書本要求,反復進行焊接練習,認真揣摩其中原理和技巧,有時為了達到一個焊接點的質量要求,常常一練就是一兩個小時。
功夫不負有心人。參加工作不到3年,他便拿到了高壓焊工證,成為班里的“響當當”的生產骨干。
“要學,就要學出個名堂!”
馬革卿所在的洛陽熱電廠,是國家“一五”期間156個重點建設項目之一,1957年投產,額定發電容量18.5萬千瓦。上世紀60年代,是當時河南省最大的電廠。
然而,輪到馬革卿進廠時,廠里那幾臺曾為共和國經濟發展建設做出巨大貢獻且曾經輝煌過的2.5至5萬千瓦的機組已經是“風光不再”。全廠2000多人守著幾臺運行了近40年的小機組、那日子讓誰都覺得沒有多大奔頭,加上焊工工作環境艱苦,又苦又累,小機組運行不穩定,天天光是應付檢修都忙得夠嗆,別說是搞培訓、練技能了,現場工人干活兒的時候都提不起勁兒。
然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馬革卿依然堅持著一個樸實的信念:“學技術練本領,是咱當工人的本分,要學,就要學出個名堂。”正是這種對于本分的堅持,他不怕苦、不怕累,勤奮好學,練就了一身電焊“絕活”。
十多年的堅持,洛陽熱電廠也從一個裝機容量十幾萬的小廠發展了為百萬級城市熱電廠。從2.5萬到30萬熱電聯產機組,在機組增大、材料更新、壓力升高的生產背景下,馬革卿焊接技術更是與時俱進,精益求精。廠里機組檢修、搶修時,總有他手持焊槍的英姿,出現急、難、險、重情況時,總有他勇于擔當的身影。
十多年來,完成了多少次高難度的焊接任務,參與了多少項重大設備改造工程,解決了多少個焊接技術“疑難雜癥”?小馬真是記不清了。然而,有一點大家看得很清,那就是不論是什么樣的焊件、什么樣的辛苦環境,馬革卿燒出來活兒都會漂漂亮亮,而且100%達到技術指標要求。
“要賽,就要賽出點精彩!”
說起參加職工技能競賽,這些年來馬革卿可謂收獲頗豐。2008年獲洛陽市焊工技術比武第1名,2009年獲集團公司焊工技能競賽第3名,同年9月代表河南省參加第三屆全國職工技能大賽, 獲得第18名,2010年10月獲河南省焊工技能競賽第1名,被命名為“河南省焊工狀元”。
不過,馬革卿第一次參加電力系統焊工大賽的經歷,卻是一次“走麥城”。2000年8月,當時在廠里還算技術拔尖的小馬和所有參賽的選手一樣,躊躇滿志想拿獎,然而事與愿違,由于經驗不足,實操比賽丟了一項,出了個零分項目,自然就談不上得獎了。
這次“失敗”的經歷,讓小馬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他再次暗下決心:不賽則已,要賽就一定要賽出點精彩。
常言道:賽場如戰場。對這一點,馬革卿有深切的感受。
最難忘的是2009年8月,剛參加完集團公司焊工技能競賽的馬革卿又在河南省的焊工人才選拔活動中,憑借穩定的技術和良好的心理素質,成為全省在各行業選拔出的三名焊工參賽選手之一,代表河南省參加第三屆全國職工技能大賽。
能到全國大賽上與各路焊接“高手”同臺競技,對于馬革卿來講,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提高機遇,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戰。因為這次大賽設置的4個焊接實際操作比賽項目中,有2項在電力生產單位中不常使用,特別是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項目,他在以往的工作和比賽中,從來沒有接觸過。這就意味著要想與電建、石油等經常使用氣體保護焊行業的選手一爭高低,必須從“零”開始學習,別人用幾年或十幾年練習的一項焊接技術,而小馬的練習時間滿打滿算只有30多天。
他心里清楚,每一項技術的練就,都是千錘百煉的結果,要在焊接過程中達到眼到、手到、心到、焊條到、火候到的境界,除了加班加點、多練多焊,沒有其他選擇。
按照比賽規格要求,一次氣體保護焊項目做下來需要一個多小時,馬革卿在訓練時自我加壓,上午焊2個,下午焊2個,晚上別人下班后,他和教練繼續“貓”在悶熱的操作間里,再焊1個。一天五六個焊件下來,常常是汗流浹背,精疲力竭,但是他從來沒有打過“退堂鼓”。加上其他三個操作項目和焊接理論的復習準備,那段日子只感覺每天必須和時間賽跑。
陽光總在風雨后。比賽結束時,馬革卿取得了全國焊工比賽第18名,并且與隊友共同努力,奪得了團體第4名,這一成績也是河南省在歷屆全國比賽中的最好成績。
“大唐大舞臺、盡職盡人才”。看著一連串閃光的足跡,看著那枚金色的獎章,那是馬革卿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走出來的,那是一個大唐員工用汗水和智慧澆灌出的豐碩之果。【原標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洛陽熱電廠電焊工馬革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