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炳臣,1952年2月出生,中共黨員,本科學歷,現任許昌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高級農藝師。1979年河南農大畢業,2008年獲河南省委、省政府糧食生產先進工作者稱號,2009年、2010年獲許昌市委、市政府糧食生產先進工作者稱號,2011年被評為許昌市勞動模范,同年獲全國糧食生產突出貢獻獎。
本報記者宋廣軍通訊員劉偉李水安
2011年12月26日,在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表彰會議上,許昌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高級農藝師周炳臣榮獲“全國糧食生產突出貢獻農業科技人員”獎勵,溫家寶總理等領導同志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接見了受表彰的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代表,并與大家合影留念。
“這是我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30多年來獲得的最高榮譽,也是許昌市唯一一個獲此殊榮的。”老周激動地說。
榮譽的背后,是周炳臣幾十年如一日對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真情付出。作為一名基層農業科技工作者,周炳臣幾十年如一日扎根農村,服務農民,跑遍了許昌縣的村村落落。全縣近400個村,他閉上眼睛可以一個不漏地說個遍;你隨便挑個村,他就能說出這個村哪一塊地當前的土質、肥力、墑情怎么樣,并且和檢測結果幾乎相同;許多人都記著他的電話號碼,遇到農業問題直接問他,農民親切地稱他為農業“活字典”。
在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中,周炳臣總結了不少非常實用的小“技術”。過去,許昌縣農民有一個習慣,小麥收獲后,立馬貼茬播種玉米,隨后再施肥。由于地面有麥秸,阻礙了正常播種,缺苗斷壟現象普遍。周炳臣發現這個問題后,通過調查和反復試驗,最終找到了一個非常簡單的解決辦法,就是“先用機播耬追施一遍化肥(磷酸一銨或磷酸二銨),再播種玉米”。
這一改進看似簡單,只是施肥和播種的先后順序變了一下,但效果十分明顯:先追肥,相當于及時清理了小麥秸稈,播玉米種時就能夠均勻下種,玉米的株數有了保證;還有效克服后施肥化肥燒苗的問題,苗期也不會缺肥,“種肥”效果均得到充分發揮。據測算,按正常管理水平,在投資不變的情況下,每畝玉米可增產50~100公斤。還有他提出的“小麥播種前用圓盤耙或丁齒耙耙地一遍”的辦法,可使小麥每畝增產20~30公斤,節約種子1~3公斤。
“正月:歲朝蒙黑四邊天,大雪紛紛是旱年……”為了讓群眾能夠輕松接受農技知識,周炳臣在工作之余,結合許昌縣的農業實際,編寫了“二十四節氣農事活動歌”及“農業諺語”,這些歌謠和諺語讀來朗朗上口、好懂易記,深受農民喜愛。
周炳臣每天都會接到十多個農民打來的咨詢電話,對農民在生產中遇到的疑問,他有問必答,從不推辭,耐心細致,必要時還親自趕到現場,手把手幫助農民解決問題。他還經常在農村集市或田間地頭現場指導,并結合農時舉辦電視講座。大家都說,聽老周講課過癮,不但聽得懂,而且記得住、用得上。
近年來,周炳臣共參與完成新品種評比試驗12項,篩選出適合許昌縣推廣種植的小麥、玉米、大豆新品種26個,累計推廣面積600萬畝,創造經濟效益3億多元。
2008年以來,周炳臣為打造許昌縣10萬畝高產示范區傾注了大量心血,其中由他分包指導的陳曹鄉史莊村,連續6年小麥單產突破600公斤、玉米單產突破700公斤,成為聞名全省的糧食高產先進村。
“我是一名普通的農業科技工作者,農業豐收、農民富裕是我一生的追求和愿望。只要還能活動,我就會努力為農民朋友排憂解難。”老周常這樣說。【原標題:農業“活字典”周炳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