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何瑭《過卻金館》新注

2013/9/3 10:04:34 點擊數: 【字體:

    何瑭(1474—1543)是明中期河南懷慶府武陟人,歷弘治、正德、嘉靖三朝,仕至工、戶、禮三部侍郎,以敦樸正大聞名于朝;他學識淵博,在儒學、哲學、文學、醫學、樂律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是當時著名的學者,他曾作有一首《過卻金館》詩,全文如下:

    卻金本是尋常事,凜凜清風只至今;若使仕途貪者少,夷齊名姓亦消沉。

    詩意為:身為政府官員,拒絕別人贈送的財物是很正常的行為,古人這樣清廉的精神到今天依然讓人景仰;如果做官的人都能做到不愛錢、不貪財,那么即使像伯夷、叔齊這樣以高尚守節聞名的人恐怕也算不得什么了。

    通觀全詩,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在贊美清廉者的同時,也發出了對當時官場貪賄之風盛行的感慨,全詩飽含辯證法的精髓,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
1993年出版的《何瑭詩注》(董萬祿、馮清干注)和1999年出版的《何瑭集》(王永寬校點)中,均注此詩約作于正德十年何瑭任山東東昌府同知前后,這是因為他們都認為詩中所寫“卻金館”是指東漢楊震卻金的故址,其故址在漢時為昌邑,明時為兗州府金鄉縣(今同)。楊震為弘農華陰人,字伯起,少好學,通曉諸經,號為“關西孔子”,年五十始做官,《后漢書·楊震列傳》載:他由荊州刺史赴山東東萊太守任時,故所舉茂才王密為昌邑令,乃夜懷十金相贈,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說:“暮夜無知者。”楊震說:“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此事遂被后世傳為佳話。問題是:楊震卻金館所在的兗州金鄉在開州、東昌府境東南,相距甚遠,何瑭由開州(濮陽)到東昌(聊城)上任要往東北走,不可能經過,做為一名府官,一般情況下去外府的可能性也不會太大,因而筆者在拜讀此詩時,曾產生一些疑問,而筆者最近在網上見到的一些資料,為解開這個疑問提供了新的證據。

    在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雙黃鄉卻金館村,也有一座卻金館,這座卻金館是為紀念明代名臣何文淵所建,關于這段歷史,何文淵的學生、永嘉(樂清)人、當過禮部侍郎的章綸,有一段精典的闡述:“太子太保吏部尚書何公文淵,宣德中守溫郡時,以朝覲之京(宣德七年),道經栝蒼馮公嶺,夜宿旅邸,永嘉縣丞于建遣其子間道懷金贈公,公笑而卻之,其人慚而退,過客聞之,遂書‘卻金館’三字于壁,有司因就其地創造亭館一區,且以‘卻金館’三字立坊,揭書于道左。自此往來士夫商旅皆於此宿。而騷人、墨客咸形之聲,詩歌詠以揄揚其美”(章綸《重修卻金館碑記》)。何文淵(1385~1457),字巨川,號東園,又號鈍庵,明廣昌縣盱江鎮人,永樂十六年(1418)進士,授監察御史,歷官溫州知府、刑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吏部尚書,其三子何喬新曾任河南按察使,仕至刑部尚書,亦為一代名臣。在當地學者呂立漢的《卻金館尋蹤》一文中,稱“明朝弘治年間進士何瑭的《過卻金館》絕句最耐人尋味”,其詩“憤世嫉俗”,希望官員能“廉潔奉公,為民做主,為國分憂”。

    何瑭于嘉靖二年任浙江提學副使,負責提督一省學校,到下邊府縣視察是經常性的工作,因而他的詩作于浙江任上的可能性應該更高,有一次,他到紹興,從舟中望見某民宅甚巨,就問:“此屬誰家?治何賈而能為大室若是(做什么生意才蓋起這么大的房子)?”下屬回答:“此宦宅也。”他驚異地說:“宦則安能然?”為之良久方才離去。而且他在嘉靖五年,以南京太常寺少卿署南京翰林院學士,后郭杏東(即郭維藩)繼任,乃以“前直堂隸銀饋之”,何瑭笑曰:“當時已得太常直堂隸銀矣,復左右望耶?”將這筆名正言順的“雙工資”給拒絕了(馬理《大明資善大夫南京察院右都御史柏齋何先生神道碑銘》),在筆者看來,“何瑭卻金”之事雖然不像楊震、何文淵那樣引起“轟動效應”,但從所拒財物的性質來講,何瑭所做的卻更加難能可貴,不易做到,他能時刻不忘“慎微”,證實了他作詩不僅只是“詩言志”,而且更注重“身躬行”,不愧為一代理學大家、清官名臣。作者:荊小斌【原標題:何瑭《過卻金館》新注】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焦作新聞網 2009-9-14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