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字叫王彥濤,‘彥’的意思是有才德的人,我本人跟名字很貼合,確實有才、聰明。”王彥濤笑著對記者說,“開玩笑啦,別當真,如果真是‘聰明’,我也不會在這高山上呆了29年。沒有辦法,守在這人跡罕至的山上,只能自己豁達、樂觀一些,要不然很難耐住寂寞。”
王彥濤是嵩山國家基準氣候站的站長,19歲上山,今年48歲,扎根嵩山站,一干就是29年。8月9日,在怪石嶙峋的山道爬了4個多小時,記者得以采訪到王彥濤。
這一天正是王彥濤的48歲生日。站在嵩山站前的平地上,望著山下“縮略圖”一般的登封市區和旁邊的千仞峭壁,他想起1985年自己頭一次上山的情景。那年19歲,剛從鄭州氣象學校畢業,青春、激情、夢想……背著簡單的行李,走了4個小時的崎嶇山路,來到海拔1200米的嵩山氣候站,見到的是沒有大門的院落和破舊簡陋的房屋,周圍除了氣象站沒有其他任何單位和住戶,滿目荒涼,春冬風大寒冷,夏秋霧多潮濕,“那個時候還用煤油燈照明,就連吃水也要跑到1400米外的山泉肩挑背扛。”
像很多農家出來的孩子一樣,王彥濤向往繁華和舒適。在這個河南省唯一的國家三類高山氣象艱苦臺站,他有過動搖,但很快夢想開始著陸。“這是一個鍛煉人的地方,再苦的工作總要有人去干,既然來到嵩山,就要干出一番成績。”他對記者描述當時的心情。
就這樣,他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通過一段自我調整,漸漸地適應了這個艱苦的工作環境,并迅速成為單位的業務骨干。1989年,年僅24歲的他擔任了嵩山站站長。
眼看婚姻大事擺到面前,親戚朋友介紹的對象卻一個個告吹。要么嫌嵩山工作條件艱苦,要么怕婚后見面困難,一度讓他很苦惱。后來,他和站內的臨時工侯秋芳相知相愛,喜結良緣,才算建立了家庭。結婚3年后,他們有了孩子,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山上閉塞的環境讓孩子缺少見識。每次下山,孩子看著馬路上來往的車輛,就會瞪大好奇的眼睛。作為父親,王彥濤心中常常泛起難以形容的滋味。
2005年9月的一天,因連日下雨,嵩山站電話突然中斷,為了盡快恢復通信,王彥濤帶領兩名職工冒雨下山沿線排查。由于霧大雨密,山路濕滑,加上過度疲勞,在返站的途中,不小心摔倒在地,右腿嚴重摔傷,到醫院后被確診為脛骨骨折。
由于常年堅守在惡劣的氣候環境中,王彥濤患上了頑固的風濕性關節炎和心臟病。過去上山如履平地的他,現在總是帶著厚厚的護膝,拄著登山拐杖,肩上挎著一個小包,里面裝著各種各樣的必備藥品。
稍矮的身材,一雙開膠的登山鞋,滿臉的笑容,王彥濤站在記者面前,堅定而從容。“如果有機會,你會選擇離開嵩山站嗎?”記者問。“如果鳥兒在籠子里關的時間長了,即使你打開籠子,鳥兒也不會飛走。因為習慣了。”王彥濤說。再無徘徊,再無猶豫,他知道,嵩山氣候站需要自己,自己也已經離不開嵩山氣候站了,嵩山站已經與他的生命融為一體。□本報記者馮劉克/文楊遠高/圖【原標題:王彥濤:高山之巔的29載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