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在漢字輸入法研究方面,各界有很多努力和嘗試,但都沒有繞開“做鍵盤”的思路:1970年~1980年,一個漢字對應一個鍵的“整字大鍵盤”出現;1981年,日本研制出“主—輔” 鍵整字輸入鍵盤;1982年,北京大學研制了256鍵、1000個部件的漢字拼形組字“中鍵盤”。到1983年8月28日,26鍵方案的“五筆字型”誕生了,這是五筆字型輸入法的第一個版本,發明人是河南省南召縣農民家庭出生的王永民。
五筆字型輸入法的研發歷時5年,也曾經歷過“做鍵盤”的老路。從188鍵一步步壓縮到138鍵、90鍵、70鍵,一直到1980年7月15日,王永民把鍵位壓縮到了62鍵。后來,王永民又把鍵位壓縮到 36位(包括26位字母鍵和10個數字鍵)。這一切都是在王永民沒有電腦的情況下做出來的。1982年,在河南省科委的大力資助下,王永民完成了36鍵向 26鍵的飛躍。1983年8月28日,26鍵方案的 “五筆字型”在鄭州通過了省科委的鑒定。《英華大字典》主編鄭易里在鑒定會上表示:“漢字輸入不能與西文相比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更有媒體稱贊五筆字型是中國文化史上“意義不亞于活字印刷術”的重大發明。這一發明在世界上也引起了轟動:美國《華僑日報》刊登整版文章,題目是《舉世稱難,今迎刃而解》,稱其為“中國軟件大突破”。 五筆輸入是中國首創并獲得美國、英國專利的電腦漢字輸入技術。
五筆字型研發成功了,但是它最初的推廣工作并沒想象中那么順利。五筆字型直到3年后才逐漸流行起來。
轉折點發生在1986年,當時全球第二大電腦公司DEC花20萬美元購買了五筆字型專利使用權。王永民的人生和五筆字型的推廣都出現了轉機。20萬美元的專利使用費使王永民終于搬離住了兩年的地下室,五筆字型也開始走進千百臺甚至千萬臺電腦中。1987年和1988年,國家科委和國防科工委分別發文推廣五筆字型。之后,全國掀起了學習五筆字型的熱潮。
2008年1月,五筆字型獲得2007年度國家科技發明獎。【原標題:1983年8月:五筆字型輸入法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