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1998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美籍華人崔琦教授到訪北京大學,接受北京大學名譽博士學位,并成為“北京大學大學堂頂尖學者講學計劃”首位入選學者。
5月29日,崔琦教授“北京大學名譽博士學位授予儀式”在北大陳守仁國際研究中心舉行。北京大學校長周其鳳,副校長、教務長王恩哥,物理學院院長謝心澄,以及北大相關院系的師生代表出席了授予儀式。儀式由北大副校長李巖松主持。
儀式上,周其鳳校長向崔琦教授頒發了北大名譽博士學位證書,并為其撥穗。在致辭中,周校長回顧了崔琦教授在物理學領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與北大的交流合作。崔琦教授雖然身在美國,但一直十分關心國內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改革開放初期就曾訪華講學,介紹國際科研的前沿動態和最新熱點。近年來,崔琦教授多次訪問北京大學,應邀參加物理學院百年院慶活動,積極開展與北大國際量子材料科學中心的合作,指導中心實驗室的建設和研究,舉辦學術研討會。與此同時,崔琦教授也十分關心青年學子的成長與發展,他曾多次與北大學生交流,鼓勵他們打牢基礎、克服困難、努力鉆研、開創科研新天地。崔琦教授表示,非常高興能成為北大的一員,并不無感慨地回憶了自己與北大的淵源關系。60多年前,崔琦教授曾在火車上邂逅了幾名北大學生,從此夢想有一天能成為北大的一員;上世紀50年代在香港求學期間,他遇到了一批來自與北大有密切關系的燕京大學的優秀學人,從他們身上感受到了樸素求真的學術精神和真摯醇厚的師生情誼;70年代末,中美開始學術交流,崔琦教授來華并得以機會訪問北大,參觀了半導體科技研究實驗室,被在艱苦條件下進行科學鉆研的北大教師所感動。
6月1日上午,北京大學黨委書記、校務委員會主任朱善璐在英杰交流中心會見崔琦教授,并向其頒發“北京大學大學堂頂尖學者講學計劃”銅牌及證書,標志著該計劃的正式啟動。會見中,朱善璐書記對崔琦教授的來訪表示熱烈的歡迎和由衷的感謝。他高度贊揚了崔琦教授在學術領域做出的卓越貢獻以及對北京大學科研建設的大力支持。他表示,北大目前以“人才”為核心戰略,要通過增強吸引力,提升服務力,借鑒國外經驗、結合實際進行改革創新等舉措廣納天下英才。“大學堂頂尖學者講學計劃”的推出將成為北大吸引高端人才舉措的重要突破,而崔琦教授作為首位入選的頂尖學者,將在北大發揮重要的示范引領作用,學校將竭盡全力為崔琦教授在北大進行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創造條件。
崔琦教授對北大懷有深厚的感情,特意佩戴上北大的校徽出席會見,表現出對北大的高度認同感。隨后,崔琦教授在英杰交流中心月光廳舉行了題為“探索二維電子世界”的學術報告。王恩哥副校長主持報告會。
“北京大學大學堂頂尖學者講學計劃”(Peking University Global Fellowship)是北京大學加快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重要舉措之一,旨在通過在全球范圍內邀請各領域的頂尖學者來校舉辦講座、開設課程、開展合作研究,在北京大學匯聚一批世界級頂尖學者,進一步提升引進國外智力的層次,促進世界一流人才與校內科研骨干的融合,開展高水平的學術交流,以推動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的全面創新和發展,增強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綜合競爭力。在未來5年中,該計劃每年將邀請至少10位世界級頂尖學者來北大講學、交流。受邀學者需為國際知名教授或學科領域內的頂尖學者,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眼光,引領本學科保持或趕超國際領先水平。
作為首位入選“北京大學大學堂頂尖學者講學計劃”的學者,崔琦教授因其在物理學領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而享譽世界。他1939年生于中國河南省寶豐縣一個農民家庭,1958年赴美國深造,就讀于伊利諾伊州奧古斯塔納學院,主修數學。畢業后,他進入芝加哥大學物理系研修,并在1967年獲得博士學位,此后到著名的貝爾實驗室工作,從事固態物理的研究。1998年10月13日,憑借發現并解釋了電子量子流體這一特殊現象,崔琦教授與德國科學家霍斯特•施特默(Horst Ludwig Störmer)和美國科學家羅伯特•勞克林(Robert Betts Laughlin)一同獲得1998年諾貝爾物理獎。攝影:余靜【原標題:北大授予崔琦教授名譽博士 啟動“大學堂頂尖學者講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