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著喜悅,迎著期盼,18日8時40分,北京西開往洛陽的K269次列車駛入洛陽火車站。
早已等候在這里的市委、市總工會領導,還有中國南車集團洛陽機車廠的干部職工擁上前去,用熱情的問候、怒放的鮮花迎住了一名披著大紅綬帶的年輕女工。她就是洛陽機車廠的鉗工技師張素麗,第七屆“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
剛剛走下列車的張素麗雖然臉上寫滿了笑容,但是從她的言談間,我們并沒有發現獲得大獎所表現出來的興奮勁。要知道,她可是洛陽第一個獲此大獎的人呀!倒是同去的洛陽機車廠的一名干部忍不住告訴我們,此次20名獲獎者中,河南省有兩個,張素麗是其中之一;只有兩位女性,張素麗又是其中之一。更讓人激動的是,在京西賓館舉行的頒獎大會上,是黃菊副總理給她頒的獎。黃菊副總理只給兩名獲獎者頒了獎,一名是當代產業工人的杰出代表——許振超,另一名就是張素麗。
參加技術比賽
從沒拿過第二名
其實,洛陽機車廠的干部職工說,對張素麗此次獲獎并不感到奇怪。最早通知張素麗獲得“中華技能大獎”的洛陽機車廠人力資源部部長高亢說,張素麗20歲那年從洛陽機車廠技工學校畢業進廠做鉗工,12年了,她參加過各種各樣的技術比賽,從來沒有拿過第二名。1994年,原中車公司中南片鉗工技能競賽高級組第一名;2003年,中國南車集團第二屆職業技能大賽鉗工第一名……都被張素麗收入囊中。“南車技術標兵”、“全國技術能手”、“張瑋式職工”、“南車集團十大杰出青年”等各種榮譽稱號,伴隨著張素麗的成長。20歲出頭,張素麗就成為機車工廠當時最年輕的鉗工青年技師。
工具箱里總是
裝著技術書籍
這其中的甘苦,只有張素麗自己最清楚。回憶中,3年技校學習,她練得很苦,十幾歲的女孩子,本該柔嫩的手上常常布滿了繭子、血泡,站起身時得像打開一把折疊椅那樣一點一點把彎了一個上午或者一個下午的腰直起來。進廠不久,她到金工車間擔任模具鉗工,因為是手工作業,要求識圖能力強,技術水平高,從模柄到底板,每一個組件都需細心分析,弄清它們的作用及相互之間的關系。新的挑戰沒有讓張素麗為難,反而增加了她奮進的動力和勇氣。從那時起,她養成了一個習慣,工具箱里總是裝著技術書籍,休息的空當,吃飯的間隙,只要是空兒,就拿出來翻上幾頁。干中學、學中干,10多年了,張素麗從來沒有改變自己的這個習慣。生孩子休產假期間,她居然拿到了大專文憑!現在,她又在攻讀河南科技大學機電工程專業本科。
扎實的理論,過硬的技術,使張素麗在很多工作中挑大梁。
金工車間曾經接了美國通用電氣公司某產品,其技術難度之大難以想象。張素麗向技術人員提出改進意見,一次次調試、改進,一絲不茍精心制作。在把所有尺寸全部通過檢測的工件交付用戶后,用戶稱贊,“竟有如此巧匠”。
車間主任王洪忠說,張素麗所在的模具班有7個人,張素麗是唯一的女性。但是,她從來沒有要求照顧。相反,每每遇到技術難度大的活兒,車間總要交給她,加班到晚上9時、10時是常事,有時甚至持續到深夜。
面對孩子,她偷偷抹去了眼角的淚花
女人一旦做了母親,孩子總是她心底最為柔軟、最容易觸動的那一處。張素麗也不例外。記憶中,常常是她加班后回到家里,孩子已經熟睡,第二天她一早離開家門時,孩子還在夢中。時間最長的一次,孩子居然一個星期沒有見到媽媽。一天下班早,張素麗到奶奶家去接孩子,孩子居然瞪大了眼睛吃驚道:“真的是媽媽嗎?”這時,張素麗抬起手來,趁人不注意偷偷抹去了眼角的淚花……
也許,繁忙的工作讓她失去了很多普通女性的樂趣,但是,另一種快樂又激勵著她,讓她不能放松前進的腳步。正如頒獎大會結束臨分別時,許振超在她的筆記本上留下的一句話:勞動是我們的本色,讓我們一起勞動,分享勞動的快樂!
張素麗說,她牢牢記著黃菊副總理說過的一句話:能把衛星送上天的是人才,能讓房屋不漏水的也是人才。“獲獎已經成為昨天的事情,已經是掀過去的一頁,對我來說,一切都是剛剛開始,只不過起點更高了一些。”張素麗平靜地說。【原標題:洛陽女工站上首都的領獎臺——記張素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