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相關(guān)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guān)信息

豫籍甲骨學大師董作賓(上篇) 他讓甲骨重見天日

2013/9/6 16:34:15 點擊數(shù): 【字體:

 
    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是2005年的3月20日。110年前的這個日子,在河南南陽縣長春街上的一家商鋪內(nèi),一位杰出的甲骨學家誕生了,他的名字叫董作賓,字彥堂。在當時,學術(shù)界還沒有甲骨學這個名字。

  1899年,著名金石學家、大清國子監(jiān)祭酒王懿榮發(fā)現(xiàn)所食藥物中的龍骨一味,原是龜版,上面竟然有契刻文字,于是“一片甲骨驚天下”,過去不名一文的殘骨朽片頓成吉光片羽。經(jīng)過一代學人前仆后繼、嘔心瀝血、刻苦研究、深味默識,一門新興的國學——甲骨學蔚然而起。

  董作賓先生在《甲骨學五十年》中說:“我生在光緒乙未,比起甲骨學要大他四歲……人到了五十以上,已算上是老了,可是甲骨學五十年卻并不算老,他不過像一個知識初開的幼童。他的誕生與長養(yǎng),我這位忝居老大哥的約略知道一些,至少我和他有五分之三的時間發(fā)生過密切聯(lián)系的。”

  如今,又是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甲骨學的研究者,也越來越多,連我這樣的后生小子也在前輩們的感召之下,踏入此門,開始了甲骨文的學習與研究。前修未密,后出轉(zhuǎn)精,甲骨文的研究正是因為“薪盡火傳”的承續(xù),一步步地走向輝煌。

  但后之學者,不應(yīng)該忘記前賢們踏破荊棘、勇于創(chuàng)新的開拓精神,更不應(yīng)該忘記那些甲骨學大師的精勤考辨、踵繼步武,是他們使甲骨“幼童”“知識初開”,成為如今世界性的國際化“顯學”。為此學術(shù)界常有“甲骨四堂”(“堂堂堂堂,郭董羅王”)的美譽,而其中唯有董彥堂先生是我們的河南老鄉(xiāng)。

  今天這個日子,似乎沒有鮮花,沒有掌聲,也幾乎沒有人提起這樣一位河南學子。作為一個景仰董先生的晚輩,同時也是甲骨后學,我斗膽利用手中的“公權(quán)”,來滿足一下自己的“私欲”,紀念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

  原清華大學校長曹云祥曾說:大學者,非大樓之謂也,大師之謂也。而我想,所謂“厚重河南”,也需要有像董作賓先生這樣的大師來充實,才能更顯其深沉博大、燦爛輝煌。

    董氏祖籍在楊門自此踏向考察路

  站在溫縣解放路中段的蘇苑大門前,我看到蘇苑圍墻上所刻的溫縣名人譜。其中有孔子的弟子卜子夏,太極拳名家陳王庭,還有甲骨大師——董作賓!

  在我記憶里,董先生是南陽人,怎么會突然“跑”到溫縣,變成了焦作人?莫非又是像諸葛臥龍一樣,襄陽與南陽兩地爭搶名人,至今還鬧得不亦樂乎?

  因為自己正在學習甲骨文字學,所以對作為甲骨前輩的董作賓有一種莫名的親近感,于是我就向陪同采訪的溫縣宣傳部工作人員詢問,看她一臉迷茫的樣子,我知道問錯了對象,只好自己查看墻上刻寫的董作賓小傳。

  從小傳中得知,董作賓祖籍溫縣董楊門村,村里還建有“董作賓先生紀念館”。董作賓自輯的影記《平廬影譜》中也有如下記述:“董杰卿先生(董作賓之父)諱士魁,世居溫縣董楊門村……同治、光緒間,杰卿只身游南陽,家焉。”

  《平廬影譜》還載有南陽名士、國民政府時期任河南博物院院長的張嘉謀(字仲孚)先生為董作賓先生的母親王太夫人65歲所作的壽贊,其中說道:“是歲(1928年)夏,從彥堂自洛之安陽,便道過溫,問所謂董楊門者,在城西可十里。溫有七楊門,姓別為村,董氏居其一。彥堂祖宅東偏,宅前皂莢盤礴,蔭半畝,數(shù)百年之物也。新令既廢廟祀,乃延同祖一房于樹下攝影,出所攜贈長幼。”

  就是這次,董作賓在老家逗留了三天,然后就走上了初次赴安陽的考察甲骨之路。

    傅斯年慧眼識才董作賓初到貴地

  自1899年王懿榮發(fā)現(xiàn)甲骨文以后,立即在國內(nèi)外引起轟動,曾引起了近30年的大規(guī)模私人盜掘。滿清政府疲于應(yīng)付內(nèi)外的交困,根本無暇也沒有能力顧及國之瑰寶——甲骨文的保護與研究。一時間,京津滬的文人墨客、上流人等,無不言必甲骨、話必契刻。為此,他們跑遍了藥店,也買遍了北京琉璃廠的古董店,在幾無所獲之后,就盯住古董商搜求。古董商為了囤積居奇,賺取更大的利益,便大肆宣傳說,安陽小屯早已沒有甲骨出土了。

  當時社會上的名流,也競相附庸風雅,似乎自己沒有收藏幾片甲骨,就不是文化人一樣。上海灘上就有這樣一個人物,那就是收藏甲骨兩萬八千多片的劉體智。雖然他稱得上是一個收藏大家,但是,劉體智到底還是一個字也不認識,還得求別人幫助。

  小屯村里,由于時常有古董商坐催,農(nóng)民也都大肆進行盜掘。挖來挖去,把個好端端的耕地戳得盡是窟窿。有的農(nóng)民挖出了甲骨,結(jié)果,地主找上門來說地是他們家的。有的因為挖甲骨,地洞塌方出了人命。一來二去的,有的甚至打起了官司。同時,大肆的盜掘也毀壞了不少文物。

  在中國的外國傳教士,他們中不少人接受過新學,手頭銀子又多,便瘋狂地掠奪中國的寶物,繼而造成這一文化瑰寶流失海外。因此,20世紀20年代,就有不少有識之士強烈呼吁政府采取得力措施,保護國寶。

  恰巧,1928年成立的以“擴張研究的材料”、“擴張研究的工具”為宗旨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后簡稱“史語所”)也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和必要性。更重要的是,史語所有頭腦的領(lǐng)導(dǎo)者還看到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于是,他們便勇敢地承擔起了保護甲骨文的重任,并以此作為史語所建所之后的第一項實際工作。

  作為了解“現(xiàn)代考古學和科學技術(shù)的少有的幾個天才人物之一”的傅斯年,以其慧眼卓識,選中剛剛30歲出頭的董作賓,派他到聞名已久的甲骨文出土地安陽進行調(diào)查,了解殷墟地下的甲骨是否真如已是甲骨學大師的羅振玉所說“寶藏一空”。

  傅斯年的選擇在后來的李濟等人看來是非常正確的,并非科班出身的董作賓,在當時是“五四運動”的天然追隨者,富有新思想并急于為自己的研究搜集資料。而且“董是河南人,這在許多方面都將有利于他的工作;再者他頭腦靈活,但并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古物家”。

  可是,時間已經(jīng)過去將近30年了,安陽小屯的地下還有甲骨文嗎?這片殷墟遺址上還有科學發(fā)掘的可能嗎?于是,史語所就派董作賓來打打前站。也就是在這次考察中,從洛陽到安陽,董作賓借道溫縣董楊門村探訪了一下家鄉(xiāng)親友。

  1928年8月,董作賓乘上京漢鐵路火車,風風火火地趕到安陽。站在簡陋的站臺上,董作賓四下看了看,一片破舊,一派蒼涼。此時,董作賓大約也沒有想到,他的這趟安陽之行,把自己的命運與殷墟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了。

    遵古齋遇藍葆光小屯村內(nèi)拾甲骨

  身負重任的董作賓到達安陽(當時稱彰德)后,按照他早已考慮好的工作方案,決定首先向當?shù)氐奈幕肆私馇闆r。因此,一下火車,董作賓就直奔彰德十一中學而去。

  彰德十一中學,其前身為安陽中學。安陽中學的所在,即是宋代名相、安陽籍人氏韓琦的晝錦堂。我國近代著名的史學家、考古學家徐旭生曾在這里教授過算學和法語,之后,他留學法國,回國后曾擔任北京大學教務(wù)長,北京師范大學校長。

  彰德十一中學校長名叫張尚德。張校長小時候就聽祖父說過,安陽小屯地下有龜版,這龜版是神物,能知兇吉,上面還有古老的文字,因此他曾“偕學生旅行其處(指殷墟小屯村),見無字之骨片,田間多有。以木枝向地下掘之,即得有字者”。當?shù)弥髻e來詢問甲骨文的情況,于是張尚德打開了話匣子,聽得董作賓雙目放光。他們約好一起去小屯踏訪。

  接著,董作賓又向安陽城內(nèi)的古董商進行調(diào)查,但作為“近水樓臺先得月”的他們,卻不愿向董作賓吐露真情。后來,董作賓在彰德古城的鐘樓東找到了“遵古齋”,店里的王掌柜表示愿意幫忙“代為搜求”。

  王掌柜名叫王嘉瑞,是本地名門望族,城里鄉(xiāng)下都有房產(chǎn)。他的哥哥王嘉祥在弟兄幾個里面讀的書最多,平時也愛收集個古玩什么的,在彰德城里,凡有個古畫、瓷瓶、銅器的,都愛找他鑒定。自從鄉(xiāng)下出了甲骨文,來安陽的古董商自然多了起來,遵古齋也就應(yīng)運而生。這幾年,南北四京(南京、北京、西京長安、東都洛陽)的古董商沒少在安陽落腳,遵古齋也就成了他們商討買賣的好地方。于是,王嘉祥親自出馬下鄉(xiāng)收購,王嘉瑞就成了掌柜的。

  董作賓見了王嘉瑞,問得極為詳細,王嘉瑞也竭盡全力,有問必答。通過王嘉瑞,董作賓認識了“真正的天才”河北人藍葆光。以刻偽片而聞名的藍葆光知道董作賓的身份以后,鄭重地送了一片自己刻的完整的龜腹甲給他。董作賓接過這塊假造的龜版看看,只見其背后的鉆灼都是原來的。只是原來的龜版上刻的文字較少,藍葆光又加刻了許多而已。不過,藍葆光的“手藝”也只能糊弄一點也不懂的人罷了,因為他不懂甲骨文文例,刻的卜辭也就牛頭不對馬嘴。

  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晴空麗日,董作賓與張尚德一同前往小屯。兩人繞過一家家農(nóng)戶房宅之間的窄狹的曲徑,穿過村子,眼前豁然開朗,遠遠就望見一里開外的洹河。董作賓聽村人七嘴八舌地講了二三十年來挖寶的情況,又獨自沿著洹河西去。走了一會兒,他看見地上一個白點子,低下頭去摳了出來,原來是一塊刻字甲骨!一路上,他竟得到大大小小十幾片甲骨,當然,都是些碎片,上面的文字不多。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河南報業(yè)網(wǎng)-大河報 2005年03月22日
0
相關(guān)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wǎng) 中國網(wǎng)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wǎng) 新華網(wǎng)河南頻道 河南網(wǎng) 河洛大鼓網(wǎng) 河南豫劇網(wǎng) 河南省書畫網(wǎng) 中國越調(diào)網(wǎng) 中國古曲網(wǎng) 博雅特產(chǎn)網(wǎng) 福客網(wǎng) 中國戲劇網(wǎng) 中國土特產(chǎn)網(wǎng) 河南自駕旅游網(wǎng) 中華姓氏網(wǎng) 河南農(nóng)家樂網(wǎng) 中國旅游網(wǎng) 吳氏網(wǎng) 秦氏網(wǎng) 中華舒氏網(wǎng)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網(wǎng)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wǎng) 文化遺產(chǎn)網(wǎng) 秦腔戲曲網(wǎng) 中國晉劇藝術(shù)網(wǎng) 揚州揚劇網(wǎng) 梨園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