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豫籍甲骨學大師董作賓(下篇) 分期斷代自此而始

2013/9/6 16:38:01 點擊數: 【字體:


    在去董楊門村的路上,同事長秀對我說:“溫縣這個地方,應該算是焦作最有文化氣息的地方,這里是孔子弟子子夏的故鄉,還曾出過包括董作賓在內的四個院士。在北方,擁有這么多院士的縣并不多。”

  據《平廬影譜》稱:“溫有七楊門,姓別為村,董氏居其一。”據傳,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北遼入侵宋境(今山西省與河南省交界處),宋真宗派楊家將駐守于此。楊門諸將分據各點,安營扎寨,故曰楊門。除董楊門外,還有卜楊門、鄭楊門等等,七楊門皆屬林肇鄉。

  我們首先進入卜楊門村,也就是卜商卜子夏的故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第七》說:“卜商,字子夏。居西河教授,為魏文王師。”正是這位子夏,“序《詩》傳《易》”,在紛紛擾擾的春秋時代,將孔子的學說傳承下去并發揚光大。而像李悝、吳起等兵學名家,據說都是子夏的弟子。

  再往北行,就是董楊門村。當我們向一位村民問起“董作賓先生紀念館”時,他先是愣了一下,然后滿臉笑意,帶我們來到街心一座高門大院前,指著它說:“這就是紀念館。

    ”“紀念館”中空無物故居亦欲變“新居”

  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我看到門樓正中“董氏祠堂”的匾額,不禁呆了一呆。大門上了鎖,門樓下一群人正在打牌,看到我們幾個人到來,人群“哄”地散開了。指點我們的村民趕快給我們解釋說,這里本來是做“董作賓先生紀念館”的,但后來因為董氏族人不太愿意捐助,只好把這里變成了“董氏祠堂”。

  管理這個“董氏祠堂”的人名叫董俐,見我們來采訪,很是興奮,他說自己正準備為董先生的110周年誕辰紀念做些什么,我們的采訪真是太及時了。看著打開門后空蕩蕩的三間祠堂,我很為所謂“紀念館”名不副實而憤懣,仿佛自己受到了愚弄。

  董俐對我說,本來屋內墻上張掛著一些自己搜集到的關于董作賓的紀念品,但由于這里經常沒人,害怕被人偷盜或破壞,他最后還是把那些東西都放在家里了。

  我們在董俐的帶領下,來到董氏故居。這個故居已經被分成兩家,一邊蓋起了新房,另一邊仍是小小的院落,已很破敗,里面的四合院中有狹窄的天井。穿過天井,來到前院,據稱是“可蔭半畝”的皂莢樹早已不見蹤跡,只留下一堆磚頭瓦塊和半院子的荊棘灌木,荒涼的感覺油然而生。

  在董俐家中,我看到了“董作賓紀念館”的藏品,全是董作賓及相關作品的復制品或拓片之類,沒有所謂真本、手跡等等。看得出來,這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董俐的個人愛好,自己收集整理的。

  走在董楊門村的大街上,時常可以看到村民門口龍飛鳳舞的大對聯,書體不同,風格各異,有許多還頗有味道,令人贊嘆。董俐本人也頗好書法,也許是受董作賓的影響,他特別喜歡甲骨書體,他的幾幅作品亦頗見功力。看來,長秀說這里文化氣息濃郁,確不為過。

    分期斷代劃時代護送國寶瀝心血

  董作賓將殷墟科學發掘所得有字甲骨輯為《殷墟文字甲編》和《殷墟文字乙編》。《甲編》收錄甲骨文3938片,《乙編》收錄9105片,總計13043片,囊括了全部科學發掘所得甲骨文的精華。

  因為上海、香港接連淪陷,《殷墟文字甲編》的出版兩次夭折。直到抗戰勝利后的1948年,歷盡波折的《殷墟文字甲編》終于問世。殷墟發掘的出土的甲骨文,早已成為眾所矚目的研究資料,而早已聲言出版的《殷墟文字甲編》,從1936年開始印刷,一直“拖”到1948年,才與世人相見,于是就有人指責董作賓等發掘者欲將此“秘藏櫝中”,僅供自己研究,成為個人專利。還有人批評董作賓等人“包而不辦”,辦事拖沓,不負責任等,寬容的董作賓并未以種種理由反駁,而是矢志不移地為《殷墟文字甲編》的出版奔波操勞,終于以此書的問世應答了來自各方的責難。他在《殷墟文字甲編》的自序中,實事求是地道出了苦衷,他相信事實可以將一切流言掃清。

  李濟在《南陽董作賓先生與近代考古學》中說:“我看過能像董作賓先生這樣尋問題尋得緊,抓題目抓得牢,又能想辦法去解決他所抓問題的人很少。”他舉例子說,董作賓在北京的時候,常到藥鋪里買龜版,試驗鉆灼的過程。有一天,董作賓問李濟:“卜卦的卜字聲音是從哪里來的?”然后就拿一塊鉆鑿好的龜版,用香在鉆痕旁燒灼,突然聽到一聲清脆的爆炸,聲音就像“卜”,再看龜背,已出現“聽到了”的“卜”形裂痕。董作賓解釋說,“卜”的原始字形,完全是摹寫鉆灼的兆象。

  由于親自參加殷墟科學發掘的實踐,董作賓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資料,再加上這種親力親為的試驗方法及廣泛系聯的思維模式,使他在甲骨學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1933年他發表《甲骨文斷代研究例》這一甲骨學史上劃時代的名著,提出了甲骨文的分期斷代學說,這是他對甲骨學研究最大的貢獻。他用十項標準把原來混沌一團、時間長達270余年的殷墟甲骨分為盤庚至帝辛前后五期,從而大大提高了甲骨文的史料價值,有力地推動了殷商歷史的研究,并把甲骨學研究推向一個全新的階段。如今當代學者在甲骨的分期斷代方面又先后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這大抵也是在董先生的研究基礎上而發展起來的。

  1934年開始至1943年,董作賓先生還進行了我國古代年代學的研究,用十年的工夫完成了鴻篇巨制《殷歷譜》。他提出了自己解決殷周年年代問題的重要學說。此外,董作賓對甲骨學的自身規律諸如甲骨的整治與占卜、甲骨文例,綴合與復原、辨假識偽等方面,也都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并取得卓越成果。

  1937年,“七七事變”開始前,董作賓在南京,后“抗戰軍興,史語所遷長沙,再遷桂林”。1938年,史語所由桂林取道越南,遷至昆明。這一段歷程,讓我想起了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連續劇《國寶》。

  董作賓等人在抗戰的艱苦日子里,輾轉南北,顛沛流離,保護著從殷墟發掘出來的珍貴甲骨,歷盡劫難,縱貫半個中國,終使“國寶”平安。1948年,國民黨潰退,同樣的情形再次上演。董作賓與李濟等人護送甲骨到達臺灣,其中的艱辛與酸澀,又如何言說?

    十年神交始相見詩文相和佳話傳

  “堂堂堂堂,郭董羅王”,指的是四位著名的甲骨學大師級人物,他們是鼎堂郭沫若、彥堂董作賓、雪堂羅振玉、觀堂王國維。四人都為甲骨學研究做出了劃時代的不朽貢獻。四人中,羅振玉與王國維是師生關系,而董作賓也曾于1922年進入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隨王國維學習古文字學,與王國維也屬師生關系。郭沫若則是于1927年大革命失敗以后,蟄居日本千葉縣,開始研究甲骨文的。王國維、羅振玉作古之后,“甲骨四堂”中僅余董、郭二人,但二人交好與交惡的過程耐人尋味。

  1942年是我國抗戰最艱苦的日子,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遷至四川宜賓南溪鎮李莊栗峰山村。有一次,董作賓專程到重慶拜訪郭沫若,神交多年的兩人始得會面。郭沫若欣喜異常,兩人促膝長談,敘新話舊,交流學術。郭沫若當即設宴款待董作賓,宴后潑墨揮毫,賦詩相贈:

  卜辭屢載征尸方,

  帝乙帝辛費考量。

  萬嘴千牛推索遍,

  獨君功力邁觀堂。

  后來,董作賓先生作《跋鼎堂作絕句》,盛贊二人之間的友誼,并稱:“昔疑古玄同(即錢玄同)創為‘甲骨四堂’之說,立廠(即唐蘭)和之,有‘雪堂導夫先路,觀堂繼以考史,彥堂區其時代,鼎堂發其辭例’之目,著在篇章,膾炙學人。今者,觀堂墓木盈拱,雪堂老死偽滿,惟彥堂與鼎堂,猶崛然并存于人世,以掙扎度此偉大之時代。三十一年春,訪沫若于渝,十年神交,握手言歡。彼方屏置古學,主盟文壇,從事抗建之役,余則抱殘守缺,絕學自珍,一生事業,其將以枯龜朽骨之鉆研而為余之止境乎?興念及此,擱筆太息!”

  董先生長嘆一聲,而我寫到此時也“一聲嘆息”,若是二位大師能夠皆如此時之恭謙禮讓,也可為甲骨學史平添一段佳話。只是時空變換,人間滄桑,世事又怎能皆如人愿?

    交惡何曾為政見書生重名惜羽毛

  1948年中央研究院選舉第一批院士,這是當時科學文化界的最高榮譽。人文組二十八名院士,考古界占了四名。順序是董作賓、李濟、梁思永、郭沫若。董作賓與李濟一直認為,郭沫若是一個橫貫多學科、才華橫溢的才子,在考古學上的學識造詣也是很高的。雖不似前三位從事過田野發掘工作,但考古院士應有其一席。

  他寫信給胡適說:“春間中研院邀院士,您必出席,關于考古學方面,希望您選(梁)思永或(郭)沫若,我愿放棄,因為思永兄病中,應給他一點安慰,沫若是外人,以昭大公,這事早想托您。”要把位置讓給郭沫若。

  自古文人相輕,或者說學人對“名”都看得很重,郭沫若對排名在董作賓、李濟等人之后,而且還是被人爭取得來,相當不滿。他給中央研究院院士楊樹達寫信說:“董某妄人耳,其說未可盡信也。”如果郭沫若一貫不認可董作賓,也就算了,那只能說明董作賓寬宏大量,或者說郭沫若堅持原則。可惜楊先生記憶力很好,馬上想起:“記《卜辭通纂》曾言讀董斷代研究例,拍案叫絕,今乃斥為妄人,鼎堂真妙人哉。”

  向上追溯到1929年年底,當時董作賓、李濟在殷墟發現了著名的“大龜四版”,龜版上刻滿了殷商時代的占卜文字。郭沫若流亡日本,正編寫他的《卜辭通纂》一書,得知消息,立即去信史語所,懇求一觀全份拓片,以為參考。

  經傅斯年和董作賓同意,并同情郭沫若(當時郭沫若正受到通緝)的處境,以最快速度將全份拓片寄去,并特意說明此拓片尚未發表,謹慎處之。郭沫若收到后立即私自將拓片編入他的《卜辭通纂》,并在已交付印刷后才告之史語所。董作賓、李濟等頗為尷尬,考慮到他是在研究學問,只是在非正式的場合告訴郭沫若,他這樣做是不對的。

  1948年年底,董作賓來到臺灣,任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兼臺灣大學教授。郭沫若北上北平,參加了新中國的籌建。一灣淺淺的海峽,隔斷了兩岸的交流,似乎也將兩人隔成陌路。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河南報業網-大河報 2005年03月23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