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同志在黨組織的培養教育下,努力實踐“三個代表”,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踏踏實實做人,勤勤懇懇工作”的信念,利用自動化專業知識緊密結合行業改革發展的趨勢,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進步,在進步中創新,形成了一整套煙草制絲線電氣設備的維修管理創新的經驗,掌握了行業科技發展的前沿,深入鉆研、消化新技術,不斷改進和創新,具備很強的設計、維護、改造制絲線的能力,把先進的控制思想和控制理論應用到工作的實踐中,先后組織實施了10余項技術改造和技術攻關,設備故障由原來的4%降到現在的不足1%,設備完好率由原來的95%上升到100%,同時還積極開展節能降耗工作,每年為企業節約資金500多萬元,多次挽回損失,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良好的社會效益,為企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該同志是企業優秀工人中的突出代表,由于成績突出,多次受到國家、省、市及企業的表彰。
敬業,在本職崗位上閃光
張新鋒熟知各種制絲設備的電器控制原理、性能、保養及維修等方面技術知識,形成了一整套電氣設備的維修管理經驗,能夠及時準確的判斷出設備已出的或即將出現的故障,加以排除。同時,作為一名黨員,張新鋒堅持處處事事嚴格要求自己,堅持大事小事一個樣、份內事和份外事一個樣,做好表率,帶領電修組全體人員,一手抓設備維修管理,一手抓職工學習提高,在保證日常工作高質量完成的情況下,利用創新的理論和新的激勵考核制度,激發維修工學習熱情和工作主動性,把自己多年積累的工作經驗毫不保留的傳授給同志們,使得年輕的同志更快的進步,使得年老的同志經驗更加豐富。
為打破傳統思維模式,針對一個人在長期的工作中,會形成一種習慣性的判斷模式,容易形成瓶頸,不利于為生產提供更好服務的問題,張新鋒大膽提出: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善于跳出傳統的思維習慣,從思維方法上、日常工作中,充分發揮團隊的協作和集體智慧。
2006年5月,面對南陽煙廠制絲設備現狀,張新鋒主動請纓,成立技術攻關組,進行制絲設備技術改進,以管理創新為手段,技術創新為主線,帶領大家樹立全員設備管理、全員質量管理意識,提高主觀能動性,培養嚴、細、實、快的工作作風。同時組織大家共同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共同進步,充分發揮班組其他成員的創新潛能和活力;在條件困難的情況下,自己購件、自己動手建立了網絡實驗平臺,鍛煉團隊的動手能力;根據人員文化層次、技能水平、經驗等不同點,開展結對子活動,彼此之間互相幫助,發揮各自所長,形成了一個“設備工藝相結合,機械電氣相溶和,整體素質相互補”的技術團隊。技術管理創新小組成立的8個月以來,以“工藝加工精細化”為軸線,加強設備過程控制能力的分析和研究,針對關鍵工藝點,引入新的控制模型和數據模型開展技術攻關活動,完成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項目11項,將三絲摻配的精度由原來的0.47%提高到現在的0.15%以內,出口水份的標準偏差也由原來的0.212%降低到0.138%等,使設備的工藝保障能力和設備過程控制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在張新鋒的帶領下,技術組在技術創新、團隊協作的道路上越走越寬,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在南陽卷煙廠近年來開展的學習型組織創建活動中,張新鋒以創新的思維方式和全新的學習模式,擔任車間動能提高訓練室、專業會診室、電氣網絡平臺的主講人,利用節假日等休息時間,開辦講座和技能訓練。由于張新鋒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扎實的理論功底,車間的同志們都喜歡聽他的課,喜歡在他的技能訓練中去提高和進步。張新鋒看到部分同志的動手能力不強,在條件困難的情況下,自己購買一部分、利用一部分淘汰備件,自己動手建立了網絡實驗平臺,鍛煉大家的動手能力,豐富大家的實踐經驗。同時張新鋒還根據人員文化層次、技能水平、經驗等不同點,開展結對子活動,彼此之間互相幫助,發揮各自所長,形成了一個“設備工藝相結合,機械電氣相溶和,整體素質相互補”的技術團隊,使得制絲車間電修組整體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形成一個有力的技術團體,為建立技術創新型企業做出了積極貢獻。
在該同志的帶領下,電修組人心思進,QC技術攻關、技術改造和小改小革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去年該班組獲得了“河南省質量信得過班組”,今年又獲得了“全國質量信得過班組”等榮譽稱號。
成果,在技術創新中實現
自1999年8月份進廠以來,張新鋒利用自動化專業知識緊密結合行業改革發展的趨勢,掌握了行業科技發展的前沿,深入鉆研、消化新技術,不斷改進和創新,取得了一系列技術改造成果:
1、YG1908真空回潮機的改造。通過對增濕、霧化部分和電控部分的改造,使得回潮的加水均勻性和控制精度都得到了很大提高。通過該工序后,煙葉的耐加工性都得到很大提高,同時也降低了單箱耗葉,由原來的40多減少到39.6公斤,每年為企業節約資金400多萬元。該成果獲河南省煙草專賣局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2、研制橡膠條專用更換工具。通過工作實踐,結合設備自身特點,研制專用工具,該工具具有使用操作簡單,制作費用極低的特點,在行業內得到了同行的認可,每年可以節約維修費用30余萬元。該成果獲得省工業公司QC成果特等獎、國家局QC成果二等獎。
3、對切絲機控制系統、進刀機構的改進。通過對進刀機構軸承的改進和進刀控制方式的改進,解決了進刀故障,年節約費用40萬余元。該成果獲得省工業公司QC成果一等獎、國家局QC成果三等獎。
4、對制絲線網絡技術的改造和應用。通過對網絡結構的優化和網絡配置參數的調整,基本解決了網絡故障停機問題,該成果得到了廠領導和昆船技術專家組的充分肯定。同時還獲河南省卷煙工業企業優秀QC小組成果發表會一等獎、國家局三等獎。
5、對烘絲機控制系統的改造。通過提高設備自動化程度,穩定了烘絲機出口水分,解決了干頭、干尾偏多的問題,提高了過程控制能力。該成果獲得了煙草系統QC成果三等獎和河南省QC成果二等獎,每年通過降耗可以為企業節約100余萬元。
6、對真空回潮機的項修。通過采用先進的控制技術,用廉價的溫度監測設備替換原來已損壞的圓圖儀,用觸摸屏代替原來的控制按鈕,并對控制程序進行優化,實現了自動控制,使回潮機的煙包回透率有了很大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7、對梗絲加料系統的改造。梗絲加料是梗絲加工工藝中一個重要環節,在過去采用傳統的加料方法(采用控制壓縮空氣壓力進行加料),加料精度較差,并且僅僅加在梗絲的表層。根據工藝的要求,需要增加滾筒、控制稱以及加料泵、輔聯設備等裝置。張新鋒通過對現場情況進行調查后,經過分析,發現切梗絲機在正常運行時轉速恒定,流量穩定,最后確定不需要增加控制稱,僅此一項就節約費用30余萬元。同時張新鋒還大膽提出,由于采用的是網絡化控制,輸入輸出點不一定就在本地控制器,可以采用遠程控制的方法,因此不需要增加控制模塊,就可以實現對現場設備的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