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4)

2013/9/11 17:06:07 點擊數: 【字體:

    黃久生不大愿意媒體到他老家去采訪,“怕打擾老人,也怕他們誤會,以為我做這些事是假的,是評先進用的。”可是,9月5日上午9點半,住著48位孤寡老人的雙柳樹鎮久生光榮敬老院,正包餃子的老人們聽說記者來打聽黃久生,話頭兒就掐不斷。69歲的李法源說,這里吃得好住得好,有人做伴,不準備再回家了。還有一對身子骨硬朗的老人,叫唐孝貴和趙蘭生,2009年在敬老院相識相愛,結婚后搬了出去,現在成了到處跑著玩的神仙眷侶。99歲的老紅軍劉傳江拍著手笑:“活著一天,我歡喜一天!”

    黃久生先后為家鄉的基礎設施建設、教育、醫療和慈善事業捐資320多萬元;為貧困的重病患者捐款20多萬元;汶川地震后捐款15萬元,繳納 “特殊黨費”5萬元。2011年起,他還資助了考上清華卻無力支付學費的信陽孤兒陶杰,讓他圓了大學夢。

    “老人們讓我有責任哪,不幫,心里有愧。”黃久生說。

    曾經不被理解,也想過放棄,“跳樓的心都有”

    17年的路,單靠簡單的一句“責任”是走不下來的。黃久生也有過糾結與退縮,甚至想要放棄。贍養孤寡老人,每年大概需要幾十萬元,這沉重的負擔,黃久生一天也沒有卸下過。

    工地不總是一切順利,困難的時候,黃久生甚至被人追債。“有一年回家最晚。快到年根了,一個老鄉給我打電話問咋還不回,說老人想我了。我騙他說工地忙,其實我是沒錢拿回去,這邊要不來錢,那邊還欠著別人錢。”黃久生心急如焚,怕對不起家鄉的老人們,又忍受著債主們無時無刻的“陪伴”,“我走哪兒他們跟哪兒,吃飯、上廁所都跟著,沒錢不讓走,我那會兒跳樓的心都有。”臘月二十八,終于借到錢的黃久生回了家,“那一次去看老人的時候,我真是強顏歡笑啊。”

    沒錢的黃久生,腰板硬不起來,心里難受,可更讓他痛苦的,是來自家鄉的閑言碎語。“一個跟我還算要好的老鄉,說我不務正業,還有人說我打腫臉充胖子,沒錢還要管老人。”

    盡管心里委屈,黃久生還是繼續“能幫就幫”。他陸續從雙柳樹鎮帶出了一萬多名建筑工人,他的團隊參與建設的工程兩次獲得全國建筑最高獎“魯班獎”,跟著他干的農民工回村蓋起了白墻紅柱的三層小洋樓。可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簡陋的辦公室,一套在鄭州市建業路租來的民房。

    書桌、床鋪和幾個書柜的資料,填滿了小小的房間,黃久生珍藏的和領導人的合影,沒有地方掛,只能包好了疊放在書柜頂上。這樣的辦公環境曾害他丟了生意,黃久生卻覺得“值”,因為他把錢用在了老人身上。

    他也一度不被工友理解。和他做了12年搭檔的老周說:“我問他,他回家照顧老人,工地誰照顧?”黃久生只說:“工地上的困難可以克服,老人的坎兒過不去。” 

    后來,黃久生的父親罹患癌癥,在鄭州治病,正趕上施工旺季,“我們幾個在醫院的時間都比他多。老人過世時,他說了好幾次心里有愧。”老周說,那時他突然理解了黃久生。因為好的辦公環境有錢了就可以擁有,但老人時間有限。

    黃久生每年組織技術人員、項目經理接受培訓,每周給管理人員開會。他的工地上有空調,有夫妻房,還有營養均衡的飯菜,每年“五一”、“中秋”還會請先進職工的家人來鄭州旅游。為了給農民工普法和討薪,黃久生協調成立了“河南省潢川縣雙柳樹鎮駐鄭州農民工黨支部”,至今共吸納了60多位黨員。

    老家的三間土坯房 ,

    “沒事兒就回去看看,提醒我永遠不忘本”

    “勞模”、“十八大代表”,昔日的農民工如今擁有了他不曾預料過的新身份,但黃久生卻說:“我有啥可驕傲的地方,到啥時候都是農民工。”

    謙虛的性格和樸素的人生智慧,承繼于“鄰居媽媽”呂中秀的善,承繼于貧窮帶來的孤獨與要強,也承繼于黃久生自己總結出的“大別山精神”:淳樸,能吃苦,北方的憨厚樸實加上南方的靈活頭腦。

    還有一種可能,也承繼于位置特殊的潢川老家獨特民風的浸潤。

    潢川位處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此線南北,氣候從暖溫帶變成了亞熱帶,植物從落葉闊葉林變成了常綠闊葉林,文化從中原文化悄然過渡為荊楚文化,糧食也從粗放播撒種植的小麥變成了精耕細作的水稻。當地的人們細膩、溫暖,本能地對危難時曾給予自己一粥一飯的人,打心底里感恩。

    為了時刻記得“從哪里來”,黃久生舍不得拆掉或重建老家的三間土坯房,“沒事兒我就回去看看,這土房子時時提醒我,當年是鄉親們幫我渡過了難關。沒腿的餐桌我也留著,鄉親們把飯就送到這張桌子上。這桌子提醒我永遠別忘本。”

    9月5日的晏崗村,秋雨淅淅瀝瀝地下著,村民們都迫不及待加上了防寒的秋衣。呂中秀第一個走進土坯房,搶

    著講“柱兒”對老人的好,圍觀的村民紛紛插嘴:“他做的好事啊,講也沒個頭。俺們走路不濕腳,吃水不用挑,全托他的福。”記者這才留意到,三米見寬、從家門直通村口的柏油路和自來水龍頭,成了全村家家戶戶的“標配”,黃久生老宅門口的一片空地,建起了一座“感恩亭”,裝上了健身器材,成了老年人的休閑場所。

    “柱兒”是呂中秀給黃久生起的小名,“希望有個柱兒靠住。”那時她并沒想到,這個命苦的孩子長大后會成為自己的依靠。“好人有好報啊!”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大河報 2013年09月11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