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模送來“民生電”
——記全國勞動模范、溫縣供電公司總經理高慶祥
新華社記者 聞有成
“五一”節前夕,河南溫縣供電公司總經理高慶祥當選全國勞動模范的消息,像春風一樣傳遍了太極故里。城鄉群眾稱贊說他千方百計經營“民生電”當之無愧。
河南溫縣供電公司總經理高慶祥帶領供電群體探索建立的“民生投入產出轉變新模式”,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融入農村民生服務中,刺激了農村市場供電需求,實現了電量與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
編織農村用電便利生活圈
記者在溫縣黃莊鄉西林肇村采訪,村黨支部書記職同福說,過去俺這幾個村用電真倒霉,安裝在集鎮上的變壓器,由于離村子遠,線路設施殘舊,電壓低于額定指標,彩電、空調等電器不能正常使用。我們幾位村干部給供電公司總經理高慶祥反映了這個事情后,供電公司新增了變壓器,一星期就解決了我們的用電難問題,讓村民享受到通電后帶來的便利生活。
同西林肇村一樣,前幾年在溫縣農村,有的農村群眾用電難比較突出,一是線路差,二是部分電力設施老化,三是部分村還是幾個村共用一臺小型變壓器。溫縣供電公司籌措600多萬元資金對全縣農村用電困難村的網架結構進行優化和升級,完善了以四座110千伏變電站為中心主網架,35千伏電網為脈絡的環網供電結構,提高了電網保障能力和供電可靠性,讓農戶真正用上了放心電。
為切實保障電網進入農村每一個“末端用戶”,針對農戶家線徑細,電路布局不合理,新增家用電器用電不便等造成的用電難,高慶祥決定采取“所內財力投一點,機關部室幫一點,鄉村政府籌一點,社會各界捐一點,農民群眾出一點,市場運作搞一點”的幫扶模式集資40多萬元,為群眾維修、更換了家中開關、燈口插座、室內線路。共為鄉村路燈亮化工程投資50余萬元發放、安裝路燈4500盞,幫助群眾建設燈光球場26個,擴大了農村電能消費比例。
著眼城鄉公共電力服務體系的建立,他選調一批退伍軍人,組成了獨具特色的電力服務隊,在縣城和農村分別編織10分鐘和30分鐘民生服務圈。只要農戶一個電話打來,隊員們都會在30分鐘內趕至家中排險解難。形成覆蓋全縣的電力特色服務網絡,提升了農戶現代生活用電消費的積極性。
挖掘農戶中更廣闊的增長空間
高慶祥說:“為使電力消費不斷深入民心,公司把商業CRM客戶管理模式引入農村每一個農戶家和中小企業。”今年春節,他們開展“你辦喜事,我送喜慶——贈送懸掛大紅燈籠”活動,在農家辦喜事時,他們出動1800人次,為群眾義務提供懸掛33盞、66盞、99盞等形式的燈籠和彩虹橋,懸掛燈籠3000余盞,產生出社會、企業雙贏的“光電”效應。
近兩年,溫縣供電公司在國家貸款資金不足的情況下,他想盡辦法,自籌資金為群眾架設排灌線路,實現了“銀線田間架,井井通電源”的歷史跨越,井臺通電率達100%,提前實現井井通電。公司每年可增加農業電量300萬千瓦時。
記者了解到,公司對那些面臨困境的農民創辦的中小企業,組織一些營銷能力強的電力員工,幫助他們推銷產品。對于那些因資金緊張而陷入困境的企業,公司利用職工幫助募集資金使其渡過難關。高慶祥還幫助一些產品無市場的企業進行科學轉產。靠幫扶起來的華英鋁業、富源鋁業、中軸軋鋼等一批農村用電企業,拉動了供電量的持續增長。
在利薄的田園樹轉變樣板
記者走訪溫縣農村,水泥路上造型時尚的路燈井然排列,電力下鄉“電影村村行”讓農村的夜晚變得熱鬧起來。處處能讓人感到濃厚的電力拉動農村消費的氣息。結合家電下鄉,他會同電器經銷商,開展了“購家電,送電量,送服務”活動,推廣清潔廚房用電補助,幫助健全農村家電流通網絡,使群眾享受到現代的電氣化生活。并向安全用電獲獎村民贈送家用電器,引導更多用戶主動選擇清潔、環保、安全、經濟的電能,城鄉居民用電市場份額不斷提高。
據溫縣統計數據表明,近兩年,用電便利催熱了彩電、冰箱(含冰柜)、洗衣機、熱水器、微波爐、空調、電磁爐等產品在農村的消費需求,受益農戶3100多戶。去年全縣農村家電用電量增長了40%,增長幅度提高了30個百分點。
同時,面對農村用電熱,他們嚴格執行規定的到戶價格,切實落實“抄表、開票、收費、服務”四到戶和“電量、電價、電費”公開到戶的規定。對計收的1KV以下到戶電費,不加收變壓器損耗電量電費、低壓線損電量電費和電度表損電量電費。在全國率先實現了“城鄉用電同價”,杜絕了按變壓器臺區計量收費和規定外的亂收費。
去年,溫縣供電不僅成功“馴服”金融危機的負效應,年供電量達到6.75億千瓦時,且電量連續8年平均以12%的增幅刷新增長紀錄,成河南省電力公司電量超千億工程和地方經濟發展的一個增長極。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等經濟學家調研認為,溫縣供電公司在全國率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投資民生可謂是既統籌了城鄉發展,又為自身創造了巨大的農村市場供電需求,初步實現了電量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良性循環。為當前我國國有企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樹立了一個值得學習和借鑒的樣板。【原標題:高慶祥:勞模送來“民生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