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日產距其成立已經過去了20年,專注于小眾市場的產品使得其并沒有隨著中國汽車市場的井噴而聲名大振。人們平常見到的很多鄭州日產車型,也因為改裝成為了工程車、通訊車、警車等,而不易辨認其來源于哪家企業。
鄭州日產在其發展過程中經歷四次股權變更,用了17年銷量才突破10萬輛。就在其即將進入高速發展時,突如其來的島嶼事件讓其銷量又重回兩年前的水平。
5月14日,鄭州日產的掌管者郭振甫嘗試用辯證法來評價過去的得失:“評判的因素太多,看問題者的身份、角度、時間都會有其局限。發展道路的選擇有其偶然性,也有歷史的必然性,發展期間的各種問題和應對方式,我們交給別人來評判。”
合資方如何共處,是鄭州日產在漫長的發展道路中在不斷思考與嘗試破解的問題。“在日常的工作當中,雙方肯定會有一些爭議和爭論。”日產派駐鄭州日產、參與日常管理的副董事長真鍋雅文說。日方承認過去投入和關注過少是鄭州日產陷入困境的一個因素,東風有限總裁中村公泰不止一次坦承前任無暇顧及這個小眾產品生產企業,言辭流露歉意,承諾接下來會加大投入。
遲到的規則
鄭州日產成立的最初11年都深陷內部股東的各種爭議中。從建立之初的1993年到2003年,鄭州實際銷售的只有一款日產品牌的皮卡,車型缺乏的鄭州日產用10年爬坡,年銷量才達到1萬輛。“這段時期是公司的自我解救階段,一直徘徊在生死邊緣。”銷售部部長郭紅軍經歷了那一段不忍回顧的歷史。
2003年從日產引入SUV帕拉丁,讓郭紅軍們看到生存的希望。此后兩年,“鄭州日產的收益狀況以及企業文化有了一個很大的提升。”但當年中國汽車市場還未接受SUV,帕拉丁很難進入普通消費市場,在街頭見得最多的往往是警車或者路政車。
真正讓鄭州日產在股權關系上進入正常軌道的是2007年的重組,鄭州輕汽退出,東風和日產形成了50:50的合資關系,鄭州日產正式納入東風和日產在2003年成立的、國內最大的合資公司東風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