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記者 姚偉 文圖
上世紀20年代初,任訪秋的家鄉南召一帶失去了往常的平靜,因軍閥割據混戰,地方政府日趨衰弱,失去對社會的控制能力,豫西山區土匪逐漸猖獗,小股土匪綁票勒索,大股的則攻城拔寨,大肆搶掠,民眾生活陷入沸鍋般的動蕩和災難。1922年夏天,任家搬到縣城租房居住,不久大股土匪猛攻縣城,激戰之后退去。任尚賢覺得縣城成了土匪的目標,難保安全,于是舉家搬到曹店鎮居住,但就在這年冬天,曹店鎮被土匪攻破,鎮上不少人被打死,還有不少人被土匪綁架,任家損失了一些衣物,所幸人都幸免于難。
這年年底,任訪秋的堂兄任冠五從開封回家過年,他當時在河南省第一師范學校讀書,了解到家里的情況,就勸說任尚賢讓任訪秋兄弟到開封讀書,任尚賢考慮到地方上匪患猖獗,就同意了。
過罷年,任訪秋就與二哥一起,跟著任冠五和同縣其他學生,結伴前往開封。學校的招生考試是在暑期,但為了提早遠離土匪,任尚賢讓兩個兒子提前半年去開封復習備考。
由于道路不靖,出南陽北上只能走方城大路。那是一個陰天,午后更是下起了迷濛細雨,道路泥濘難行。14歲的任訪秋第一次出遠門,身單力薄,只能緊隨大人身后,努力地邁著步子。一行人一直走到四野昏黑,到達方城縣城才敢投宿。這時,所有的人都已精疲力竭。
初次踏上人生旅途的情形,也許是出于偶然,卻似乎預示了任訪秋一生的命運:在風雨人生中奮進不息。
梁啟超開啟學術之門
從方城乘馬車到許昌,在許昌轉火車前往開封,任訪秋一步步走向廣闊而新奇的世界。
經過半年準備,任訪秋兄弟以優異成績考取河南第一師范。開封曾有順口溜:“河大的樓,一中的飯,師范都是窮光蛋。”第一師范是當時河南的名校,相當于中學,學費卻全免,并且公費食宿,對于一般農家子弟來說,考入這個學校是最好的選擇。
第一師范的前身,是河南省立優級師范,圖書和儀器設備都比較完備,當時學校的教育經費充裕,肯用高薪聘名師,師資力量相當不錯,尤其是從北京等地回來的名牌大學畢業生,將五四新文化思潮帶入學校,對學生影響極大。
那個時代,五四新文化、新思潮如春風吹拂,中國大地萬物復蘇,新機萌動,人們思想沖破牢籠,自由、活躍、生機勃勃。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中,第一師范校風極好,學生求知欲旺盛,各自發展興趣,自學成風。而校方的管理也很民主,給學生充分的自由,鼓勵學生成立各種學社,并發給紙張和大型鏡框,讓出壁報。各學社則訂報刊、設閱覽室,任同學們前去閱讀。那個時代,學生富有激情,夢想飛揚。
當時學生的政治理想差別很大,論辯激烈。北伐前,第一師范學生主要受國民黨、共產黨、國家主義派的影響,國民黨的《民國日報》,共產黨的《向導》,國家主義派的《醒獅周報》都廣有影響,傾向共產黨的學生與傾向國家主義派的學生經常在壁報上論辯,氣氛十分激烈。而任訪秋受梁啟超影響,決意從事學術研究,遠離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