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祥琬將他從事科學研究的這兩個動機,比喻為兩個輪子,他說兩個輪子一起轉動起來,才會有更強勁的力量。當有人提出追求個人利益也能成為一個動力時,杜祥琬說自己并不否認這樣的動機也可能帶來成就,但“許多科學上有分量的成就都是來自非功利的追求”,愛因斯坦研究相對論時只是個一般職員,國家也沒有給他科研任務、給他獎勵,他也沒有想當院士、想評教授,他是出于對科學真理的不懈追求。
“說實話,我走上科學道路時也沒想過當什么,我們那時沒有職稱制度,沒有院士制度,靠什么激勵自己呢,就是一心要實現國家意志,靠的是這個精神支柱,覺得這是有價值的。”杜祥琬說,在市場經濟和價值觀多元化的時代,可能有的年輕人會覺得這是老話老觀念了,“但我堅信: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國家,都會有不同的人,都會有不同的人選擇不同的價值觀,問題就看你選擇什么。這一點永遠是不會錯、不會過時的。”
結束采訪,我在德勝門城樓邊回望中國工程院那幢質樸而堅實的大樓時,杜祥琬那擲地有聲的話語還清晰地回蕩在我的耳畔——一個有希望的國家和民族,都需要、也必然會有一代又一代的人選擇崇高的價值觀;充滿希望、富有朝氣的中國,需要有更多優秀的青年選擇為了祖國的需要而努力的道路。
【原標題:杜祥琬:國家的需要是我永遠的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