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產業發展大會今日在北京舉行,國務院參事、中科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首席專家牛文元指出,要著重提升中國的縣域經濟。他介紹截止到2008年,中國有縣域經濟體2070個,其中包括1643個縣旗,50個財政收支和市政建設獨立的建設單位等。中國縣域的面積占全國國土總面積的90%以上,人口全國總人口的四分之三,GDP占全國總量的40%,地方財政占全國不到25%,但是要供應全國的糧食、蔬菜、水果、熱類、蛋奶、茶等基本需求都是從縣域經濟出來的?h域經濟是民營經濟的搖籃,是勞務經濟的源頭,資源經濟的支撐,民生經濟的靈魂,也是全民富裕的標志。
以下是發言全文實錄:
牛文元:上午三個小時,大家很辛苦,我稍微快一點。我們首先有三句話。第一句話,產業的方向、內涵和實力主導著國家發展的戰略選擇。根據產業本身的走勢和趨向,國家的發展戰略就有所依據。第二句話,產業的業態結構和布局決定著國家發展的整體質量。如果我們現在談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空間結構布局,其實都是這一類。第三句話,產業的創新升級和競爭標志著國家發展的根本動力。因此,一個國家的產業發展,以及產業在發展過程中經歷的各種磨難和喜悅都和國家整體的發展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因此,國際上流傳著一句口號,叫做產業發展的成功就是國家發展的成功。這句話不太準確,但是它體現了一個產業發展和實力提升的一個基本要求。當然,實力不光是硬實力,我們還有很多軟實力,但是沒有硬實力,軟實力的表達就顯得非常蒼白,這就是我首先講之前一點兒體會。
今天我主要講的是區域發展和縣域經濟。所謂區域發展實際上就是剛才我所講的,產業在發展過程當中,它的業態,它的結構,尤其是它的分布,也就是空間的充填,實際上對于整個國家的布局起著重要的作用。 大家應當還記得在1960年,1970年左右,日本的首相田中角榮提出的日本列島改造論,實際上他比較注重區域發展和空間布局。也就是我們的企業產業如何合理布局,才能產生更大的效應,這也是現在我們所提轉變發展方式的一個重要內容。
轉變發展方式,當然注重于結構調整,而結構調整當中大塊的宏觀的就是區域結構的調整,也就是空間結構的調整。這一條在中國60年發展歷史上,應當說我們走的路并不是非常順暢的,甚至有的時候我們把區域發展并沒有看作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抓手,F在我們終于發現了在結構調整方面除了我們三駕馬車,除了我們三二三產業,除了收入分配,除了人才結構、能源結構以外,區域結構或者叫空間結構應當是產業發展或者產業集聚或者產業集群的又一個重大的選擇。區域健康發展是轉變發展方式的基本要求,經濟版圖的劃分是空間結構調整的首要任務,縣域經濟提升又是實現均衡發展的核心標志。我稍微概括一下,下面我會稍微快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