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引導產業有序轉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已經提到了現在經濟進一步走向的一個基本的中心任務。剛剛過去的2009年,從5月到現在,我統計是到今年1月,短短的8個月,政府密集出臺了十個區域發展規劃,現在還在繼續出臺,上升為國家戰略,數量超過過去十年的綜合。出臺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這里列了一個單子,5月4號,6月10號……一直到今年的1月批準海南島的國際旅游島,實際上現在還再繼續,新疆、內蒙,很快就會進一步的密集型的出臺。大家一定會問為什么這一年多的時間,把這么多的區域納入到國家的戰略思考當中,這個原因是什么?值得注意的是,與此前的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戰略自上而下不同,這次獲批的區域發展規劃都是由地方政府主導,然后上報國務院,經過調研,經過互相之間的豐富,最后獲得批復。從國內外人士認為,中國經濟已經走到了大變局的關口。這是我們的基本大勢。當然普惠協調式的區域發展政策將有別于前30年東部地區以點狀或者線狀開發為特色的非均衡發展模式。當然,這一點我必須強調,我們并不是因為現在執行了這樣的協調發展就否定那個非均衡。因為必須要通過非均衡的階段才能出現進一步協調發展的階段,而現在的時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關口。在新的區域經濟版圖中,中西部相對落后地區必將迎來發展的春天,由此,我們的縣域經濟因為是處于相對落后和相對滯后的,它也會迎來發展的春天。
第二,識別區域成熟度的三三法則。第一個三,區域發展一定要有三元素,第一,發展動力,靠什么來推動區域發展,是先進生產力,還是落后生產力,是傳統的還是這樣一個創新的,這個是完全不一樣的。同時,區域發展必須講究質量,你必須的過程中是不是少用能源和資源,少犧牲環境為代價,如果以這個代價發展質量不行,區域是失敗的。最后還要考慮一個元素就是公平。發展的成果是不是惠及全體社會成員,是不是實現均等化,是不是實現普惠制。如果公共服務不能實現趨向于均等化的話,你這個發展一定造成更大的問題,那就是矛盾加深,社會不和諧,最后整個發展的成果就付諸東流。這三個元素。我看一個區域發展我就看三個元素到位不到位,到位了這個區域發展是健康的,如果缺失了,區域發展一定會帶來巨大的問題。
第二個三,一定要經歷三條,到U型曲線。實際上第二產業在整個GDP里占的比重,從一開始的時候是增高的,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到一定程度之后,占的比重就開始下降了,服務業開始占據主導地位的話,我們可以這么說,這個區域發展進入到一個佳境。第二條就是我們說的貧富差異,一開始比較窮的時候,隨著富裕的過程,貧富差異增大。區域發展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再從倒U型開始向右側轉移的時候,這個差異開始縮小,這個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普惠制,就是均等化,就開始降低了。第三條,環境,一開始環境隨著公約發展,隨著二產的增加,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到了一定程度,轉入它的右側。世界銀行有個數據,美國是在人均一萬一千美元,日本是在八千美元的時候繞過倒U型曲線的頂點,進入到開始改善的右側。中國現在還在左側中間偏上一點,所以,我們還有非常艱巨的任務等著我們。還要通過三個零增長的臺階。第一,人口的總量最規模,自然增長率是不是趨近于零,如果你人口進一步增加,公共服務業很難。第二,能源和資源消耗的速率趨近于零,現在雖然提出單位GDP能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污染物降低,那還是單位GDP,還沒有實現。實際上什么意思?明年增加10%可以非常好,但是能源一噸也不多給,電一度也不多給,水一噸也不多給,你給我完成這10%,這是非常艱巨的。聯合國提出一個口號,用現在一半的能源生產出比現在高出一倍的財富。這個任務實際上比我們現在的約束性指標更加嚴格。第三個零增長到這個時候你才能期望生態環境退化的速率零增長,甚至于開始變好。否則,人口還在增加,資源能源的消耗還在繼續,你期望著生態環境就變好了?這個不可能。所以,這都是從宏觀上來判斷,不代表微觀某一個企業變好了,某一個地區變好了,我們說的都是宏觀的。剛才講的三個三,三個元素。三條倒U型曲線和三個零增長臺階是考慮或者衡量這個區域是不是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