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中國是全球增長最快的經濟體,連續三十年增速都超過9%,這在世界上還沒有,雖然過去的四小龍,日本等等,曾經經歷過一二十年,甚至更多一點,現在他們都陷入比較停滯的怪圈。中國仍然在繼續高速增長,但是高速增長有好處,經濟實力提高了,也有它的毛病,就是資源環境的供給和容納要產生很多問題。中國又是全球最大的民生工程要解決的大國,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人口的就業、住房、教育、醫療、社會保障、養老保險,一直到環境等等的建設,都是需要一步一步得到解決的。現在大家可以看一個數字,我們有330萬個自然村,62萬個行政村,有3.7萬個鄉鎮,2.1萬個建制鎮,2600個左右的縣級單位,660個個級的市,以及80717個社區。你要解決一系列問題,我想是一個非常艱巨的挑戰。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資源消耗國之一,這就不講了,又是全球最大的污染排放國之一,還是二氧化碳排放大國之一。
增長速度快,解決民生問題又艱巨,我們又是資源消耗多,環境污染嚴重,全球的溫室氣體排放又是在風口浪尖上,全世界大家對中國的狀態都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和質疑,等等。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怎么能夠使得這個航船大的經濟體的航船能夠順利的走向它的基本目標,實現現代化,就是中華復興道路。
第一,簡單一點,中國區域劃分的經濟版圖的沿革。剛才我一開始就講,中國不太重視區域經濟,或者是說對區域經濟本身的思考不夠深入,60年來,我們有個基本體會,就是對區域本身的特點,對于區域本身生產的潛力或者發展的潛力,以及對于區域之間的互相協作和配合,大概是我們產生的一個基本問題之一,原因非常簡單,因為我們習慣于用行政的手段來解決經濟問題。當然,這是一個很有利的,有優點,但是同時它也存在一個缺點,就是對區域經濟本身的科學性,合理性,以及協調性缺乏它的深刻研究和認識。我們列了一組數據,從1950年建國初期成立六大區,1958年又說七大經濟區,1961年又恢復了六個區,1970年甚至變成幾大軍區為依托的十大經濟寫作區,到了1978年第五屆人大開始又建立了這樣六個大的經濟體系,1981年又分成沿海地區和內陸部分,1986年的七五分成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經濟帶。1991年八五計劃又采用沿海和內地,1996年又變成東中西部三大區的同時又劃分了幾個等等。2001年,十五計劃又變成東中西各具特色的經濟,十一五提出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又變成我們現在說的四個。
大家看60年當中,960萬平方公里,當然,這里還沒有加上我們的藍色國土海洋。基本上還是按照行政區劃。因此,對于經濟發展本身,隨著有非常主導的作用,這一點是不能抹煞的。但是對于經濟規律、市場規律、區域之間的協作能力以及區域之間在發展中變化之間的一種交流就產生了問題。所以,趨同性一搞國際城市到處都是,一搞汽車產業都是趨同,趨同的結果就是惡性競爭,F在我們的鋼鐵企業為什么跟澳大利亞談判,老是談來談去,我們老吃虧,為什么?其實跟這些是有很大的關系的,不注重區域分工,不注意區域協作。這樣就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這就和我們今天對上口了。你搞縣域經濟,你搞城區經濟實際上是區域經濟里的一個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