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坤是明代理學大家,但對于他所推崇的程朱理學也不盲目崇信。朱熹曾著作《通鑒綱目》——這和《春秋》一樣,是具有神圣性的圭臬之作。但呂坤撰寫了《綱目是正》,用以糾正朱熹的失誤。呂坤覺得,朱子修《綱目》,對歷史本應無所顧忌,但他卻“宗孔子所諱,以為書法”,是“泥其跡而失其義”。
呂坤對諸家的批評不是絕對的、自我封閉式的,而是對諸家有所分析、有所肯定、有所吸收,甚至是有熔鑄百家的傾向。他將諸家的哲學思想在理論上加以完善,但更重要的是學以致用、為國利民的實學價值。呂坤在《呻吟語》中說:“天下萬事萬物,皆要求個實用。實用者,與吾身心關損益者也。凡一切不急之物,供耳目之玩好,皆非實用也,愚者甚至喪其實用以求無用……是故明君治天下,必先盡革靡文,而嚴誅淫巧……儒者唯有建業立功是難事。自古儒者成名多是講學著述,人未嘗盡試所言,恐試后縱不邪氣,其實成個事功不狼狽以敗者,定不多人。”
“天下萬事萬物,皆要求個實用。”這是呂坤批判當時理學末流中出現的空談心性、忽視事功偏頗的尖銳之聲,也反映出這位哲學家講實用、重事功的實學觀點。
對于呂坤思想的實學特點,時人王印評論說:“先生學務篤實,恥自欺欺人。”而黃宗羲在《明儒學案》中概括,呂坤“一生孜孜講學,多所自得。大抵在思上做工夫,心頭有一分檢點,便有一分得處”。
明代中晚期,面對內憂外患的局勢,理學末流日益顯示出它空疏、迂腐的弊端,呂坤反對空談心性,正是理學改革者對“內圣外王”價值重新回歸的一種考量,不迷信權威與重視實學,是呂坤實學思想的最大體現。這種實學精神,也成為呂坤思想最為璀璨的一面。(全文完) □記者 朱金中 通訊員 馬學慶 文圖【原標題:“魂兮歸來呂坤墓”系列之四 光芒璀璨的理學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