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新階段的可持續發展,需要通過改革和創新提供制度保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的目標,包括制度建設的要求。
我國29年來的經濟體制改革,大體上經歷三個階段: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四大,是破除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探索改革目標模式的階段;從十四大到十六大,是實現經濟體制轉軌,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階段;第三個階段是從十六大以來,大體上要延續到2020年,是建立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階段。在新階段的體制改革和制度建設中,要解決傳統體制遺留的問題,解決市場經濟體制不健全的問題,還要應對市場經濟本身所固有的矛盾和問題,形成一套比較完整和成熟的制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經濟制度和體制層面,主要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要防止兩種偏差:一是對現階段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積極作用和重要意義認識不足,片面強調它的負面影響,這種偏差會導致對于經濟體制改革的否定,而實際上我們并沒有比這更好的選擇;另一種偏差,是對堅持發展公有制經濟的積極作用和重要意義認識不足,看不到非公有制發展和市場競爭帶來的問題,對于國有經濟存在的問題又缺乏具體的歷史的分析,這種偏差會導致對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方向的否定。許多爭論和對這個根本問題的認識有關。
新階段改革舉措取舍的標準,在于是否有利于實現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經濟體制改革和其他領域的改革都要堅持這個標準。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五個統籌”,是對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也可以說是改革觀。
國際市場經濟的經驗,特別是我們自己的經驗,需要認真借鑒和總結。有了這些經驗借鑒和正確的理論指導,可以增強前瞻性和預見性,使制度建設能夠總體謀劃和協調推進。就是否要搞市場經濟而言,由于已經確立了這樣的改革目標,并且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們不再是“摸著石頭過河”。但要看到,對于中國的現代化,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于社會主義同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雖然從理論到實踐都有偉大成就,迄今為止都還是初步的。我們仍然需要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在實踐中探索前進。在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還需要“摸著石頭過河”。
經濟體制沒有固定模式,經濟發展沒有“標準道路”。各種理論體系和知識構架,各種各樣的“模式”,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中國發展模式,都是基于實踐經驗的創造。在新的發展階段,在世界技術革命和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依靠體制創新而保持生機與活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和社會的進步,工業化、城市化的推進和由此而帶動的二元經濟結構的迅速轉型,就其對于中國現代化的意義而言,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可以同辛亥革命和新中國成立相提并論;就其所涉及的人口規模而言,在世界上是空前的。這為理論和制度創新提出了要求,也為理論和制度創新提供了肥沃土壤。2020年,當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下,實現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時候,各方面也會形成一套比較完整和成熟的制度。這將會給在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提供一個新的起點。(王夢奎)
本文為作者2007年1月29日在全國政策咨詢工作會議上所作的報告。【原標題:王夢奎:新階段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