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 圖為:鄭州市中原福塔內,游客觀賞360度全景畫《錦繡中華》。
圖為:采訪團參觀鄭東新區沙盤圖。
圖為:鄭州市新名片——會展賓館,主樓曲線與古老的磚塔“嵩岳寺塔”吻合。
圖為:三全食品的實驗室,工作人員為食品安全把關。
編者按
11日至16日,本報受邀參加“印象河南2011省外媒體中原行”活動,與安徽、河北等6省市近30家媒體,走訪鄭州、洛陽、南陽、信陽、許昌5個城市。
這里不僅有泥土的芳香,更有機器的轟鳴。現代化的廠房、機器化大生產、就地轉業成工人的農民、叫響全國的大品牌,產業化的節拍,在中原大地鏗鏘有力。
這里有老國企的厚重,更有新生代的活力。“一五”企業跨過歲月的風霜,將自主創新的產品賣向全球各地,新企業歷經市場考驗,不斷開拓躋身世界500強。
三國佳話,禪宗少林,國色天香,漢風唐韻,身披現代科技的霞光,凝聚時代的智慧,屹然站立在中原文化的名片上。
同處中部腹地,同屬農業大省,不免有相通之處。
中原的閃光,值得捕捉和記錄。
畢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也是本版成稿目的所在。
由“糧倉”升級“廚房”
采訪前,有人說,如果還認為河南是國人的“糧倉”,是不全面的,河南正在爭做全國的“廚房”。一路走來,對此表示認同。
11日下午,鄭州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辦公樓氣派時尚,高大的落地玻璃墻,將中庭潺潺清水、屋外成蔭綠樹,皆迎進視線之內。無論坐在哪里辦公,都有置身森林之感。
這是一家民營企業。創始人陳澤民最初在鄭州街頭生產銷售冰激凌。現在,這里已是全國最大的速凍食品生產企業。國內第一顆速凍湯圓、第一只速凍粽子都出自這里。其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27.35%,連續多年位居行業第一。
繞過辦公樓二樓,走上一條長達百余米的走廊,這是公司的參觀通道。
左手往下,徑直向前,是一間間寬大的生產車間,從蔬菜入庫清洗,到制作包裝,每個環節透明展示。機器一吞一吐間,水餃、湯圓魔術般散落。工人們身著統一工作服,從頭到腳包裹嚴實,敏捷地將食品迅速送上流水線,進入包裝環節。
公司運營副總裁戚為民說,蔬菜的清洗環節采用超聲波技術,產品裝箱后采用進口設備自動分揀,整個過程實現自動化。公司已負責起草《速凍餃子》、《速凍食品生產HACCP應用準則》國家標準2項,《速凍餃子》、《速凍湯圓》行業標準2項,并參與修訂5項國家、行業標準。
15日上午,信陽五云茶葉集團羊山新區廠區。
與三全一樣,這里機器轟鳴,生產緊張有序。不同的是,馬路之隔,傳來震耳的打樁聲,公司負責人宋玉泉指著遠方說,這是正在興建的“信陽國際茶城”,總建筑面積達到300萬-500萬平方米,將是國際上茶類品種最全、交易面積最大的茶葉集散地。
河南共有茶農100多萬戶,茶葉種植面積近200萬畝,茶葉年產值達到80多億元。五云茶葉是河南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擁有龍潭、五云山及陸羽三大品牌,其中龍潭為中國馳名商標,五云山和陸羽為河南省著名商標。
記者在五云茶葉集團看到,其產品通過機械化生產后,包裝多樣,且精美,最便宜的茶葉每斤售價105元,最貴的達到15萬元。去年10月,剛開發出的紅茶新品,不僅填補了河南沒有紅茶的空白,創造可觀的經濟收入,更加大了夏秋茶的采摘力度,使茶農每畝增收超過2000元。
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說,發展茶產業,已成為茶農增收、茶商做大做強、茶區經濟繁榮的重要途徑。河南將致力打造現代茶產業的發展高地、現代茶文化的重要中心。
記者感言:有專家指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質是農村社會經濟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走近叫響全國的三全,品嘗家喻戶曉的信陽毛尖,看河南正由“糧倉”升級“廚房”,記者再次深刻、生動地感受到這是一場意義非凡的嬗變。它推動農產品原料生產向深度加工商品轉變,引領著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河南、湖北都是農業大省,荊楚大地、中原大地緊密相連,鄰居的變化與勃勃脈動,無疑震撼著我們,催促著我們,激發著我們!
現代光影擦亮文化名片
11日晚,河南省藝術中心,鄭州歌舞劇院的大型舞劇《水月洛神》在此上演。
皎月當空,月色溶溶。現代光影技術散發出夢幻般的魔力,讓月明清風夜的舞臺布景,宛如實境。
依托《洛神賦》的故事原型,“曹植”與“洛神”水袖長舞,踏著柔美古樂,曼妙身段勾勒出一副唯美夢境,愛意與美好,如水波蕩漾,滲透身心每個細胞。
戰鼓雄渾,萬馬齊喑。“曹丕”、“曹植”激烈對舞。當象征權力的長劍呈上舞臺,“曹植”欲接不能,“曹丕”坦然受之,地位的懸殊預言未來命運。
勝戰歸來,慶功宴上,“曹丕”抱得甄宓歸,“曹植”則風流倜儻,技壓全場,他的才華成為“曹丕”的夢魘。
暢如行云的舞姿戛然而止,“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聲淚俱下的朗誦,將劇情推向高潮。
歷史的冷暖、扭曲的悲劇,在水中月、鏡中花、云中海的情境中,無不讓人蕩氣回腸。
當采訪團還在為《水月洛神》沉醉時,第二天上午,大家又登高進入鄭州市中原福塔。邁步塔座三層四層中心筒,視野頓時開闊,有極目遠眺之感。
原來,眼前是一幅長達160多米的全景畫,配以仿真樹、仿真花草的實地塑景,相得益彰間,讓遼闊的中原美景,盡收眼底。
工作人員介紹,畫名叫《錦繡中華》,由13位畫家和地面塑型專家,歷時345天打造而成。畫面花費3噸油畫顏料,繪畫面積達3012.365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全景畫。地面塑型總面積為2200平方米,采用永久性造型材料地面塑型,其中仿真樹木800株,仿真植被覆蓋面積2000平方米。畫面按照春夏秋冬四季更迭,分遠、中、近三大層次,將嵩山少林、龍門石窟、殷墟遺址等96處自然人文景觀,收錄其中。
登上360度的旋轉平臺,燈光暗淡,多媒體光影投向畫卷。以鄭州為原點,旋轉到洛陽、南陽、安陽、許昌等地市,每到一處,風土人情、神話傳說、自然景觀,以實景畫為背景,以現代多媒體技術為手段,聲情并茂動態展示。
記者感言:舞劇不僅有“舞”,更有“劇”;畫卷不僅是“畫”,更是歷史與現在、自然與人文的動態濃縮。當各地都在爭相叫響文化名片時,如何創作經典,讓人過目不忘、回味悠長?深挖文化內涵之外,現代光影之魅提供新的拓展路徑,大手筆規劃,大膽創新運用,這是河南的解答。
旅游產業鏈的縱深延長
12日晚,登封市嵩山待仙溝。游客陸續坐定蒲團,面對層巒疊嶂的嵩山。
夜色漸濃,空谷無聲。驀然,華光從石縫崖壁中蹦出,弦樂從叢林竹影中跳來……大型山地實景演出《禪宗少林音樂大典》拉開帷幕。
180度的全景視覺,美輪美奐的山林清泉,若隱若現的古剎禪院,構成了演出的真實背景;先進的環繞立體音響,與大自然的水聲、風聲、林濤、蟲鳴混合一起,構成天籟般的禪韻。
淡淡星光,幽幽空谷,高僧禪坐,飛仙隨燈光造型,在林間樹梢時隱時現,塵世的喧囂似乎統統被關在山谷之外。突然山澗飛瀑,“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歌聲回蕩山谷,浣女來了,打谷洗衣;牧童來了,摘果采藥;武僧來了,挑水練功。僧俗和諧相處的畫面,舒展眼前。
尾聲,108位僧人出現在舞臺中央,圍成一圈,口誦經文。漸而笛聲悠揚,白馬馱經,玄奘歸來。編鐘聲中,現場的燈光突然開啟,在近1500米的群峰上交錯巡亮,照徹天地。500僧侶合唱《大悲咒》,背景聲混著道的法音,圣經的禮贊,古蘭經的禱告。天地人,藝術與宗教,演員與觀眾,在誦唱中,渾然一體。
燈光再次照亮山峰,一座龐然的中岳“佛”山在天地間呈現,佛祖端坐中央,慈眉善目,法相莊嚴,天邊又升起許多小佛光,明亮璀璨,普照眾生。
極盡華美的盛宴,又不乏超脫、恬靜之感。如清泉般,流過心田。
音樂大典總投資1.5億元,實景演區面積達2.2萬平方米,演員總數500余人,幕后工作者200余人,每天演出成本10萬元。2007年開始推向市場,去年開始盈利。
劇目負責人周保中說,雖然少林寺名氣很大,但兩個小時就能逛完,旅游項目的單一,讓登封每年流失大量游客。音樂大典給了游客“宿”下來的理由,從走馬觀花到下馬體驗。
同時,《禪宗少林音樂大典》二期工程禪居會所,正在建設之中,包括遠離塵囂、修身養性的游客服務中心,青燈古卷、放松身心的禪院式酒店,讓游客享受清茶素齋、具有少林特色的素齋居,將登封觀光游提升到休閑度假游的高端層面。
記者感言:一部電影在1982年讓少林寺名聲大振,25年過去了,登封旅游一直停留在觀光的低級階段,直到2007年開始打造音樂大典,開始向休閑度假游轉型升級。旅游關聯度高、帶動力強、影響面大,各地紛紛以此為經濟抓手,只是,如何繞過“少林彎路”,合理定位,科學規劃,是無法回避的話題,也是登封少林留給我們的啟示。
采訪手記
開放擁抱發展
有人說,河南這兩年勢頭很猛,GDP在中部6省位居第一,有人說,那是因為河南塊頭大,總量自然就大,除以過億的人口,就拿不出手了。
深入走訪河南之后,發現爭議之外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擺在眼前:河南這幾年確實是在加速度向前。
河南有很多叫響全國的大品牌。如三全食品,目前市場占有率接近30%,有一種觀點認為,當市場占有率達到40%,可以稱為壟斷。再如瑞貝卡,每天看到當紅影星范冰冰做著瑞貝卡的假發廣告,卻不知這家時尚的大企業在河南,其最貴的發制品每個賣到1萬多元,一般產品也在兩三千元。
而且,這些大塊頭的企業,都是民營企業。記者粗略統計,參觀的10多個企業中,民營企業占到一半以上。據稱,河南民營經濟對GDP的貢獻率達到60%以上。
盤活市場經濟,離不開民營企業。但凡經濟活躍的地方,就是民營企業扎堆的地方;但凡民營經濟發達,經濟帶動力也強。河南放開市場,大力扶持民營企業,這是一種眼界的開放,思想的開放,胸懷的開放,大開放迎來大發展,產生一批叫響全國的大品牌,反過來,又進一步促進產業壯大升級。
這一點,在信陽市也得到驗證。
信陽毛尖叫響全國,每斤茶葉最貴賣到15萬元。但是,當地人告知,信陽市場上三分之二的茶葉來源于湖北!信陽毛尖做出了品牌,當地茶園面積有限,湖北大別山地區茶產量大、品質好,自然被收購。
歷史上,信陽也屬于楚國疆域,現在,一個“茶”字又將兩地緊密相連。只是,在新一輪的競爭中,湖北茶與河南茶將會面臨怎樣的洗牌?不可否認,眼界和思路,將決定結果和出路。
茶業如此,全盤經濟的發展又何嘗不是!
微博時間
省外媒體“網話”河南
7個省市,40名記者,帶著本省市的省情市情,集中6天時間行走河南5個城市。看農業,觀工業,品文化,多媒體的放大鏡下,河南如何被解讀、被思考,以至于被借鑒?記者一路記載如下同行觀點。
11日14:50,三全食品公司
鄧斌(湖北新聞綜合廣播):河南利用農業優勢,走上食品大省的道路,農業食品的深加工,值得肯定。
張恒(山東商報記者):河南提出以農業為基礎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的經濟發展理念,符合自身優勢,發展不能犧牲農業。
12日11:10,鄭東新區
龍在宇(重慶日報記者):河南提出了“中原經濟區”概念,以經濟區帶動自身及周邊經濟發展,與重慶“兩江新區”理念相通。
12日21:30,登封市少林寺
韓俊(荊楚網):山地實景演出《禪宗少林音樂大典》,將武術與禪結合,利用現代聲、光、電技術,讓人印象深刻,豫鄂同屬中部崛起重要大省,可建立旅游文化圈。
13日11:00,洛陽牡丹瓷參觀點
鄭光昊(河北長城網記者):洛陽不僅有一張名片,還十分注重用好這張名片。牡丹瓷是開發得很好的特色旅游產品,不僅讓游客在賞花淡季能一品國色天香的美,重要的是,拓寬了百姓就業渠道,增加了收入。
15日10:30,信陽市博物館
楊靜(陜西日報記者):陜西也是文化大省,特色旅游景點和旅游項目的創新挖掘,還有很多空間。策劃:姜平 張興旺 文、圖:記者陳會君 實習生余紅艷 印麗丹 楊珩(原標題:圖文:印象河南——行走中原的觀察與思考)
來源:湖北日報 時間:2011年07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