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究竟是為了什么?生命的意義又是什么?這應該是困擾了人類很久的問題了。很多人,因為對這個問題有所疑惑,因此選擇了遁入空門以找尋真理。比如李娜、李連杰,比如陳曉旭……他們究竟有沒有找到人生的真相,這我們不得而知。然而,其實不管人活著為了什么,終究還是逃脫不掉生老病死的循環,躲不掉落葉歸根的宿命。而這,也正是為什么有很多人不斷的游歷祖國的山川以尋根問祖的原因。
帶著那份對于“尋根”文化好奇的心理,更是帶著對“尋根”文化深摯的敬意。我來到了這片至今自然原生態的景色依然保持完好的河南省固始縣的西九華山風景區,去拜謁一下這里的那座著名的“唐人尋根樓”,希冀在其中可以找到有關中華民族由來已久的尋根文化的蛛絲馬跡。
上到半山腰,便看到了山頂上孤傲的聳立在半山之際的尋根樓的身影。遠遠望去,似乎很有些頤和園中的佛香閣的情韻。這便是我對尋根樓的第一印象了。步行前往尋根樓,看著兩邊青蔥翠綠的竹海,體驗著云霧從身邊升騰的趣味,經過茗香飄逸的大片茶園,在略過當年地藏菩薩曾經修煉之所的妙高禪寺,尋根樓豁然就站在了自己的眼前。
還讓人說什么好呢?在這鄂豫皖的三省交匯之地,在這風景如畫的佛家法山之巔,選擇這樣的位置建造尋根樓,古樸、肅穆、莊重、莊嚴,似乎真的是再恰當不過了,早晚還可以聽到寺院的晨鐘暮鼓,不由得又增添了不少清幽與雅致。四層的仿古式建筑,外部厚重古樸,內部金碧輝煌,就這樣低調的盤踞在西九華山主峰,守望者這里的萬物和民生。
上溯秦漢,下至明清,固始是向東南尤其閩、臺一帶移民的肇始之地。因此固始縣也有著“中原第一僑鄉”的美譽。《閩中記》更有“今閩人皆稱固始人”的記載。歷史上大規模遷徙便有四次:一是西晉末年“永嘉之亂”;二是陳元光率固始鄉民南遷漳州;三是王審知率固始鄉民南遷,四是北宋末年“靖康之亂”。因此,固始絕對可以說是閩臺人的祖根之地了。
鄉愁和尋根之情,原本我以為只是上了年紀的人的苦惱。然而看過尋根樓之后,赫然明白了所謂尋根的“根”的意義。根是什么?既代表了生之繁衍,也代表了種之延續。困難艱辛之時之時亦然沒有割舍、摒棄,血脈世襲相承,這便是根同故鄉的魅力之所在。落拓之人,或許有許多無奈,甚至會問自己這輩子究竟還能否榮歸故里?不管答案如何。但是已經充分說明了枝葉芽苗總是會想著根的方向。
我想,即便是那些從固始移民閩臺的人的后代也好,那些不是從固始出發移民閩臺的后人也好,其實尋根祭祖難道只是“移民”才能做的事情么?只要是生活在這片華夏大地的帶有真摯感情的炎黃子孫,何嘗不是都有尋根的情結呢?人也許會游蕩東西,也可能會為某處風景而長久駐足,但是不變的,便是落葉對根的思念……(原標題:印象—河南固始尋根樓)
來源: 新藍網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