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鄭州 >> 文化遺產 >> 文遺賞析 >> 瀏覽鄭州

鄭州文廟:守護一個文明圖騰

2013/4/13 17:42:44 點擊數: 【字體:

 
    文廟,亦稱孔廟、夫子廟、文宣王廟、至圣廟,是歷代奉祀孔子及儒門賢哲的祠廟,也是當地歷史上學宮(即學校)和儒學教官衙署所在地。雖說文廟并不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的全部內涵,但作為古代讀書人的聚集之地,文廟顯然是這座城市文脈淵源的點睛之筆。2004年10月,作為“鄭州商城遺址保護及環境整治工程”重點項目———鄭州文廟恢復工程正式開工建設。2005年2月,鄭州文廟碩果僅存的建筑———大成殿整體提升1.7米,標志著鄭州文廟修復工程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2005年4月4日,鄭州商城遺址保護管理處向社會為修復后的鄭州文廟征集楹聯。鄭州文廟———這一沉睡千年的古廟再次成為人們的關注焦點。
   
    觸摸文廟歷史脈搏

    山東曲阜的孔廟、南京夫子廟、北京孔廟和吉林文廟號稱中國四大文廟。論格局,論規模,鄭州文廟在這“四大兄長”面前的名氣自然會略遜一籌,但若論文廟的歷史,鄭州文廟卻并非“晚輩”。

    史料記載,鄭州文廟建于東漢時期,距今已有1900多年。漢明帝劉莊年號永平,在位17年,即公元58年至公元75年,因此,鄭州文廟的落成時間應該在這17年間。在建于元代大德六年(1302年)的北京文廟、落成于宣統元年(1909年)的吉林文廟和景祐元年(1034年)由東晉學宮擴建而成南京夫子廟面前,鄭州文廟的歷史僅次于山東曲阜文廟(公元前478年)。也就是說,1900多年前的鄭州就頗有“尊師重教”之風,而且已經擁有學校和相當數量的知識分子。
    據記載,鄭州文廟規模人氣最旺的時期是在元代,當時鄭州文廟占地已達37畝,有200多間東西配房。主體建筑大成殿雄偉高大,巍峨壯觀,坐落在院子中央,是當時鄭州屈指可數的建筑。前院還有欞星門、泮池、戟門。后院明倫堂、敬一亭、尊經閣。還有土地祠、東西角門、啟圣祠、鄉賢祠、存誠齋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大成殿兩山的博風,是采用三彩釉燒制而成的琉璃飾件,上面鑲嵌著玉皇大帝、如來說法以及三國故事戲曲人物,無論是藝術表現手法還是燒制技術,實為全國罕見。每年的春秋兩季,鄭州文廟都會舉行大規模的祀孔大典,每逢此時,可以說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地方文武官員及各界名流都要到此參拜,史料中這樣形容祭祀場面:“鐘鼓齊響,笙歌共鳴”,可見場面之熱鬧與隆重。

    鄭州文廟位于現在的鄭州市東大街路北,坐北朝南。正如讀書人命運多舛一樣,鄭州文廟的命運也可謂多災多難,千百年來,鄭州文廟幾經興毀,特別是火災給鄭州文廟帶來一次次的重創。到元順帝至正六年(1346),幾乎化為灰燼的鄭州文廟才仿原貌重新修建。明、清兩代,鄭州文廟經多次重修,才得以延續。清光緒二十二年,鄭州文廟又遭大火,幾乎令文廟“毀壞殆盡”。雖說當時“災事上聞,部議重修,按畝捐款,土木大興,歲兩度始克告成”,但是整個建筑和規模已元氣大傷,今非昔比。“文革”期間,遺存的欞星門、泮池又厄運難逃,終毀于一旦,后來只有大成殿在風雨飄搖的歲月中保存下來。

    1900多年來,鄭州文廟在承受無盡劫難之后一次次復生,這是一種人文精神,一種文化在這里得到了復生和永存。
   
    為了文廟沐浴春風

    千百年來,文廟在提升個人文化素質、在維系與發展以儒學為主干的民族傳統文化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積極作用。文廟是教人尊師重教、傳承文化的人文關懷之地。然而,長期以來,鄭州文廟本身也與其他城市的文廟一樣,曾經度過了一段缺乏人文關懷的日子。

    幾年前,新華社記者王頌曾用手中的相機記錄下當時鄭州文廟的慘狀,他的圖片說明是這樣寫的:“位于河南省鄭州市東大街23號鄭州軸承廠廠區內的文廟大殿是河南省1963年批準的首批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座始建于東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年-75年)、后又經過多次重修的古建筑,如今已‘風光’不再———大殿被一片破舊的簡易棚房包圍,殘破的碑刻、古建筑構件散落院內。這是散放在殿門前的數十件明清時期的石坊、門墩、柱礎、檐楣,其中不少已折斷或破損。”

    解放以后,鄭州文廟所屬地域及房屋曾被劃歸鄭州電力學校所有,“文革”后又轉歸鄭州軸承廠。據說最早正式提出重修文廟的則是鄭州市人大的甄新陽先生,提案時間為2001年8月8日。當時,鄭州文廟內碩果僅存的大成殿和幾間廂房尚屬鄭州軸承廠的勢力范圍,幾經周折,最后鄭州市人大形成的《關于加強鄭州商代遺址、鄭州城隍廟、鄭州文廟維修保護,盡快開發利用的議案》中,直接涉及文廟的有兩條:第一,盡快把鄭州文廟從軸承廠內分離出來,按歷史原貌做出規劃和維修方案,由政府投資盡快對其進行修復,爭取早日對外開放;第二,把城隍廟前的職工路改造為仿古文化步行街,連接商城路和東大街,將商代遺址、文廟、城隍廟整合成“三點一線”的參觀旅游景區。

    2004年,伴著鄭州市成為中國八大古都的腳步,鄭州文廟的恢復工程被鄭州市政府列為“鄭州商城遺址保護及環境整治工程”的重點項目進行投資建設。去年10月,投資2000多萬元的鄭州文廟恢復工程正式開工,此次恢復工程將恢復重建鄭州文廟的主體建筑,包括大成殿、照壁、欞星門、泮池、尊經閣、東西廂房、崇圣殿等建筑,恢復面積近萬平方米。

    由于鄭州市地面在歷史演變過程中逐漸增高,若將大成殿就地保護,不僅難以彰顯鄭州文廟這一著名文化景觀往日的雄姿,而且還會遇到因地下水位上升而帶來的諸多保護難題。市政府組織專家多次論證后,決定對其進行原位抬升,從根本上解決保護和展示問題。工程人員根據設計方河南省古代建筑保護研究所的設計,將整座大殿加固為一個整體,采用若干臺懸吊式起重設備,將36根巨大的木柱及其上部承載的梁架、斗拱、屋頂整體穩步抬升近1.7米,從而實現了建筑抬升技術領域中的重大突破。

    記者近日在鄭州文廟恢復工程的工地上看到,整體抬升以后的大成殿已巍然坐落在文廟中央,施工人員正在對其進行雕塑整修,雕梁上的彩繪也正在繪制之中,在春風的沐浴下,殿前新移栽的兩棵銀杏已吐出新芽,東西廂房、名宦祠、鄉賢祠等建筑初具雛形,崇圣殿碩大的石礎、高大的柱子已經就位。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鄭州文廟大成殿的基石、殿內的柱子、房梁等都是清代留下的原有物,門前那棵古老的杏樹,作為鄭州文廟的歷史見證人,今日仍巍然屹立在大成殿門前。

    “我們將為新的文廟注入一些新元素。”鄭州商城遺址管理保護處處長宋秀蘭告訴記者:新建成的鄭州文廟既與全國文廟的規制有相同之處,但也充分展示出中原文化的地方特色。如大成殿原有的兩山博風表現的玉皇大帝、三國演義、牡丹花卉等圖案,均為采用三彩釉燒制而成的琉璃飾件,用這種藝術形式表現有故事情節的博風在全國極為罕見。在此次恢復改造工程中,我們盡量保留原貌。另外,那幅著名的《孔子圣跡圖》也將后院東廂房用磚雕的藝術表現形式來展現。這幅《孔子圣跡圖》的磚雕高1.2米、長30多米,其中的人物、樓閣,栩栩如生,將成為一道新的參觀熱點。

    歷史上文廟中的崇圣殿是供奉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和祖先五代的地方。新建成的鄭州文廟崇圣殿將作為學術報告廳,不定期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到此傳道授業解惑,重續儒家學術氛圍。
    現場施工人員告訴記者:頂多再過兩個月,新版的鄭州文廟將與世人見面。

    雖然尚未完工,但鄭州文廟那種莊嚴、神妙、幽遠的縱深感已油然而生。在現代人看來,這里的每一樣建筑或許還有些陌生,但這里的空氣卻很熟悉也很厚重,讓人覺得這里仍保存著一個城市的文化,寄存著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底蘊。
   
    守護文廟文明圖騰

    源于唐代,盛傳至今的楹聯是我國文學園地中一枝獨特的奇葩,古往今來,楹聯既能登高雅名勝之堂,又能入尋常百姓之家。一處景點由一副傳神的楹聯而知名天下的例子并不罕見,景觀有可能消亡,但好的楹聯卻可以永生。

    隨著鄭州文廟建筑幾經毀壞和重修,至今能鉤沉文廟歷史文化的楹聯已為數甚少。根據文獻記載,民國時期的鄭州文廟照壁前還有東西過街牌坊,東牌坊額題“德配天地”,西牌坊額題“道冠古今”。文廟的照壁是琉璃做的,迎門是“太祖元氣”四個大字,背面為“鯉魚跳龍門”圖案。但如今鄭州文廟中的大部分楹聯早已香消玉隕。

    恢復整修后的鄭州文廟,作為最能體現歷史文化內涵的楹聯從何而來?近日,鄭州商城遺址保護管理處為即將整修完畢的鄭州文廟向全社會征集楹聯,希望社會各界高手為鄭州文廟再添幾分“文氣”。

    新鄭市龍王鄉龍王小學的退休教師馮福生先生聽說鄭州文廟要征集楹聯,坐上長途汽車來到鄭州,帶來了家傳的《文廟楹聯集》,上面那副“泗水余瀾千年猶在泰山峻極一簣不遺”的楹聯把現代人帶回那久遠的歷史。馮先生說:“能讓這本小書起點作用,也算是為新修復的鄭州文廟做點貢獻。”

    據了解,目前向社會征集楹聯的文廟建筑有照壁、牌坊、欞星門、戟門、名宦祠、鄉賢祠、大成殿、崇圣殿,大約需要楹聯12副。到目前為止,鄭州商城遺址管理保護處已收到各界人士專門為鄭州文廟創作的楹聯數十幅,這些楹聯經專家審定后,將請我省著名書法家書丹,在文廟正式開放時與參觀者見面。

    有人說:“書,是有力量的,因為它吐納了人類的文明。”從某種意義上講,楹聯也是有力量的,因為它用千年韌勁弘揚了一種文化。鄭州文廟,正在以獨特的方式延續我們這座城市的千年文脈,因為如今它的使命就是守護,守護一種文化,守護一個文明圖騰。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中原網 2005-04-26 作者:張曉波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