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忌改姓現(xiàn)象述略(2)
2014/1/7 14:45:54 點擊數(shù):
【字體:大 中 小】
(二)換用與原姓的意義或與其先人的名號等相關的漢字。這也有四種情形:
換用與原姓同義的漢字 例如姓因避漢元帝劉奭改為盛姓,恒姓因避宋真宗趙恒諱改為常姓,徹姓因避漢武帝劉徹諱改為通姓。與盛、恒與常、徹與通的意義分別相同。
換用其他與原姓意義相關聯(lián)的漢字 例如籍談的后人在楚霸王幕下任職,因避項藉諱,其一支改為席姓;莊姓因避漢明帝劉莊諱而改為嚴姓。“籍”通“藉”,有“墊”義,與“席”意義相關;莊(莊重)與嚴(嚴肅)亦意義相關。
換用先人的名字、封號用字等 例如籍談的后人避項籍諱,其一支改為席姓,而另一支則以籍談之名為姓;是為談姓。岳飛子孫的一支避難丁湖北黃梅,以岳飛的封號(鄂王)為姓,是為鄂姓;姬姓因避唐玄宗李隆基嫌名改為周姓,是以其姓所建的古朝代名為姓。
換用與避難有關聯(lián)的事物用字 例如夏后氏帝相失國,其妃有仍氏女懷有身孕,從竇(洞)中逃出,后生少康,子孫以竇為姓;袁紹兵敗丁官渡,其子互相殘殺,其一支逃到衡山,遂以逃難的落腳點地名“衡”為姓。
(三)換用與原姓音同、音近的漢字。這有兩種情形:
換用與原姓音同的漢字 據(jù)湖北浠水縣《聞氏宗譜》載,宋景炎二年文天祥抗元兵敗被俘,其族人的一支逃難至“蘄之蘭溪驛”(今湖北浠水縣境內(nèi)),改文姓為同音的聞姓(聞一多為此家族成員)。又,理姓的一支因避難改為同音的李姓,亦屬此類。此類不多見,大概與避嫌名現(xiàn)象的存在有關。
換用音近的漢字 例如漢代鞠譚的后人因避難而改為麴姓;簡姓的一支因避諱而改為檢姓。鞠與麴、簡與檢分別音近。其中簡、檢二字今音同,但在占代只是音近而已,例如在中占簡為山攝二等字,檢為咸攝三等字,并不同音。
(四)改換原姓氏的讀音
即不變姓氏的字形而變其讀音。例如三國時甄姓因避孫權之父孫堅之嫌名(時“甄、堅”同音),就改讀“甄”為“真”。前述讀“佘”為“喜”亦屬改換原姓氏讀音類。
從以上的列舉中不難發(fā)現(xiàn),因避忌而改姓的手段雖然很多,但是,更改后的姓氏大多或與原姓氏的形/音/義有聯(lián)系。或與該姓氏先人的名號/封地等等有聯(lián)系。這反映了在更改姓氏這種不得已的“公名”替換行為中,人們的圖騰意識和不忘所自的心態(tài)。
三、從時空的角度看避忌改姓的現(xiàn)象
(一)避忌改姓與姓氏的消亡。在歷史的長河中,漢人的許多姓氏消亡了。其中有些姓氏例如前述咎姓、祭姓的消亡顯然是由于避忌改姓的原因。但是,這畢竟是少數(shù)現(xiàn)象,大多數(shù)姓氏并不會因為避忌改姓而消亡。在前兩節(jié)的討論中,我們多次使用了“某人的后人”,或“某姓的一支”改為某姓之類的文字,這說明從共時的角度看,許多避忌改姓現(xiàn)象涉及的只是該姓氏的部分人,其他人并無改姓現(xiàn)象而依然維持著該姓氏的存在。從歷時的角度看,有些姓氏更改后也存在恢復原姓的現(xiàn)象——當避忌的需要不復存在時。例如三國時魏國將軍牛金,其子孫為了避仇而一度改為姓,持續(xù)了300年左右。到南北朝末朝,允在魏王朝任侍中,又通過皇帝賜姓的途徑改回牛姓?梢姡芗筛男宅F(xiàn)象不會導致姓氏的大量消亡。
(二)相對穩(wěn)定的避忌改姓與臨時的、小范圍的避忌改姓。以上討論的避忌改姓現(xiàn)象,應該說都是相對穩(wěn)定的、為大眾所接受的現(xiàn)象。由于種種原因,還存在著少量臨時的、極小范圍存在的避忌改姓現(xiàn)象。這類現(xiàn)象大多與禁忌語有關,可以分為三個次類:
特定地方的臨時避忌改姓 由于某地方言中某些姓氏可能跟不吉利的字眼同音,因此存在小范圍內(nèi)的臨時避忌現(xiàn)象。例如湖北部分地方?jīng)]有翹舌音聲母,普通話翹舌音聲母的字大多讀為相應的平舌音聲母,這就導致了“史、死”同音。因此,當?shù)孛娣Q史姓往往用與“死”意義相反的“活”(與“賀”同音),在農(nóng)村春節(jié)期間尤須如此。背稱則一般無此避忌。這種現(xiàn)象存在地域很小,在“史、死”不同音的地方不大可能存在。
特定時段的臨時避忌改姓 在特定的時段,有些字眼是不宜說出的。魯迅在《祝!分袛懙拇汗(jié)期間不能說“死”而只能說“老了”之類的禁忌語,就是其避忌的實例。如果姓氏與不吉利的字眼同音,在特定的時段內(nèi)自然也須避忌,也須臨時改換一種說法。例如“龍”在鄂東北部分鄉(xiāng)村早餐之前為禁忌語詞,如果要提及與之同音的龍姓,則要改說“溜子”,(黃岡的回龍山在早晨被稱作“溜子山”、“回溜子山”)。其余時間則無此避忌。
特定行業(yè)、團體的臨時避忌改姓在某些行業(yè)和團體中,存在著特定的禁忌詞語。如果姓氏與之同音,自然也須臨時換一種說法。例如船家忌諱“沉”,因此川劇《秋江》中老艄公不說與之同音的程、陳、成等姓,而稱之為“老炎”,區(qū)別三者的替換詞語分別是“禾、口、耳東、翹腳兒”。這種避忌改姓現(xiàn)象只存在于極小的圈子里,其他行業(yè)是不會如船家般忌諱“沉”的。幫會中的隱語具有保密作用。而失密是很忌諱的。所以,在一定條件下幫會成員必須使用隱語以避免麻煩。因此,幫會中關于姓氏的隱語也可以歸入此類。這里將從前洪門中關于姓氏的隱語略舉數(shù)例:
張——跳伙的,李——子伙的,
趙——走伙的,錢——銀伙的
周——沙伙的(洲),吳——遮伙的(捂)辛亥革命前夕,武漢的革命黨人就曾向洪門中人學習過此類隱語。
無論是特定地方的避忌、特定時間的避忌,還是特定行業(yè)、團體的避忌,其所導致的改姓現(xiàn)象都具有臨時性或小范圍的特點,與第一、第二兩節(jié)所舉的姓氏避忌現(xiàn)象不同。但是,這類避忌現(xiàn)象與前述避忌現(xiàn)象一樣,其所更換的關于姓氏的稱謂與原姓大多有著形(成——翹腳兒,李——子伙的)、音(周一洲一沙伙的)、義(錢——銀伙的,史——活)等方面的聯(lián)系。
最后要說是的,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避忌改姓現(xiàn)象已經(jīng)基本上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前述相對穩(wěn)定的避忌改姓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可能性不大,惟有臨時的、小范圍內(nèi)的避忌改姓現(xiàn)象在部分地方殘存著。
摘自《漢字文化2003年第3期》 作者:汪化云 陳金仙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