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歷史傳說 >> 姓氏文化 >> 瀏覽文章

從“百姓”看中國古代的姓氏制度

2014/1/10 14:59:36 點擊數: 【字體:


    現代漢語的“百姓”指人民(舊時區別于“官吏”),然而古代卻與之相反。例如:《詩經·大雅·天!肺逭拢“群黎百姓,遍為爾德。”毛亨傳:“百姓,百官族姓也。”《國語·周語中》:“求無不至,動無不濟。百姓兆民,夫人奉利而歸諸上,是利之內也。”韋昭注:“百姓,百官也,官有世功受氏姓也。”《禮記·郊特牲》:“獻命庫門之內,戒百官也,大廟之命,戒百姓也。”鄭玄注:“百姓,王之親也。”
   
    戰國以前,并不是象今天這樣每個人都有“姓”,“姓”是貴族的標志,一般的貧民百姓根本沒有“姓”。且“姓”與“氏”是有分別的。“姓”是表示有血緣關系的世系同族的稱號,起源于母系社會。“氏”則為同姓衍生的分支,起源于父系社會。所以,《通志·氏族略·氏族·序》說:“三代之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宋羅泌《路史·中皇氏》,“古者五載一巡狩,而每姓一封禪。封禪,帝王易(賜)姓告代之大典也。”又《軒轅氏》;“軒轅氏,古封禪之帝也,在黃帝氏之前,……昔蒙莊氏論至德之世,軒轅氏后,乃有赫胥,而尊盧、祝融次之,又后乃有伏羲、神農、黃帝。”《路史》闡明了我國古代姓的來源,且還認為伏羲氏正姓氏!蹲髠·隱公八年》有一段著名的文字,闡明了姓和氏,之間的關系:“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為謚,因以為族;官有世
功,且受官族,邑亦如之。”可見,“姓”際志著同一母系,而“氏”則似乎是地域(分土)、職官、特殊技能等的標志。因此,“姓”是不能改變的,而“氏”是可以隨客觀條件而改變的?梢苑Q“姓”為“氏”,但不能稱“氏”為“姓”。“姓”的定義是比較嚴格的。夏商周三代的姓氏制度就是如此。
   
    周靈王太子晉在《國語·周語下》中談到了我國夏代的“姓”以及姓氏的來源。他說:大禹治水安民有功,于是“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賜姓日‘姒’、氏日‘有夏,,謂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韋昭注:“堯賜禹姓日姒,封之于夏。……賜姓曰‘姒’,氏日‘有夏’者,以其能以善福殷富天下,生育萬物。姒,猶祉也。夏,大也。以善福殷富天下為大也。”同時,四岳因為輔佐大禹有功,皇天亦“祚四岳國,命以侯伯,賜姓曰‘姜’、氏曰‘有呂’,謂其能為禹股肱心膂,以養物豐民人也。”韋昭注:“堯以四岳佐禹有功,封之于呂,命為侯伯,使長諸侯也。姜,四岳之先,炎帝之姓也。、炎帝世衰,至四岳有德,帝復賜之祖姓,使紹炎帝之后。(有呂)以國為氏也。肱,臂也。豐,厚也。氏日‘有呂’者,以四岳能輔成禹功,比于股肱心膂也。呂之為言膂也。”太子晉還認為:“唯有嘉功,以命姓受祀之,迄于天下。及其失之也,必有滔淫之心間之。故亡其氏姓,踣斃不振;絕后無主,湮替隸圈。”他的意思是說:只有建立了功德的部落首領才受到上帝的嘉賞,使他成為天子或侯伯,并亨有“姓”和“氏”的殊榮,待他的后代子孫喪失了政權,被夷滅或淪為奴隸的時候,也就同時喪失了“姓”和“氏”。這表明:“命姓受氏”來源于建德立功,這與三代以前是相同的;“姓”與“氏”是有爵有土的貴族才擁有的標志,喪失了貴族的權力和身份就不能再擁有“姓”、“氏”;肯定夏代已有了眾多的“姓”。如上面提到的姒、姜二姓。再如《國語·鄭語》記史伯之言:祝融之后有己、董、彭、禿妘、曹、斟、羋八姓。其中己姓之昆吾氏為夏伯。《魯語下》“仲尼日:‘丘聞之:昔禹致群神于會稽之山,防風氏后至,禹殺而戮之,其骨節專車。此為大矣’……客曰:‘防風何守也?’仲尼曰:‘汪芒氏之君也,守封、禺之山者也,為漆姓。’”韋昭注:“漆,汪芒氏之姓也。”《晉硒一》;“史蘇曰:‘昔夏桀伐有施,有旌人以妹喜女焉。’”韋昭注:“有施,喜姓之國,妹喜其女也。”可見,夏代已有己、漆、喜等姓。夏代也肯定存在“氏”,如己姓分為昆吾氏、蘇氏、顧氏、溫氏、董氏等,彭姓分為彭祖氏(即大彭氏)、豕韋氏、諸稽氏等,妘姓分為鄔氏、鄶氏、路氏、偈陽氏等。此外,還有涂山氏、有仍氏、伯盟氏、防風氏、有施氏等。  
 
    商代的姓氏制度基本上同于夏代。殷代甲骨文中出現的婦女名字,多稱為“帚(婦)某”;其后一字多被認為是該婦之姓。胡厚宣《殷代婚姻家族宗法生育制度考》:“帚妍、婦好之類,皆女子之名,亦即姓也。觀武丁之配有名帚嫀帚周、帚楚、帚杞、帚<1>、帚<2>、帚龐者,嫀、周、楚、杞<3><4>、龐皆其姓,亦即所自來之國族。”武丁之婦六十四人之中,有些名字的確象是“姓”,如帚妊似即任姓,帚喜似即僖姓,帚杞似即已姓,帚<5>、帚<6>似均為姜姓,帚婡似即來姓,帚<7>似即彭姓。另一些名字如周、楚等則似國名,即胡先生所說的“所來自之國族”,既然為國族之名,那么則當是“氏”而非“姓”。殷代的姓’氏制度,在“姓”之下也分為“氏”,同時還出現了“族”。甲骨文中常常提到“王族”、“子族”、“多子族”等名稱以及“三族”、“五族”等詞匯。《左傳·定公四年》提到西周初年分封魯公之時,“殷民六族: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使帥其宗氏,輯其分族,將其丑類,以法則周公。用即命于周。”又分封康叔時,賜以殷民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饑氏、終葵氏七族。因此,殷民是有“宗氏”的。“宗氏”似指每一個“氏”中的家長家族麗言,“分族”則指家長家族以外的旁系家旗而言“丑類”則指更低于旁系冢族的支庶或奴隸而言。這里的“氏”是一種專稱,而“族”則為泛稱,故每一“氏”可以稱為一族,而一氏之下的分支又可稱分族。但這些“氏”與“姓”仍然是有嚴格分別的。
   
    西周初年建立了列爵、分土、建國的政治制度,又建立了以嫡長子繼承為原則的宗法制度。由于國家體制和社會結構發生了變化,姓氏制度亦發生相應變化以適應新的體制和結構。前面所引《左傳-隱公八年》魯大夫眾仲的一段話是對周代姓氏制度的很好說明。“賜姓”與“命氏”是有分別的,只有受到胙土的諸侯以及有官、有邑的卿大夫等貴族才能有“姓”與“氏”。這與夏商兩代是相同的。“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賜姓”當專指天子分封之諸侯而言。西周初年,周王大力推行“分封制”,大規模分封同姓、異姓諸侯,后來亦陸續有所增封。同姓諸侯與周王室同屬姬姓,自然不需賜姓;其異姓諸侯大多為功臣或王室姻親,他們也有姓。然則所謂“賜姓”似指周朝天子對其所分封之異姓諸侯原有的“姓”重加賜命。因“姓”是貴族的標志,加以賜命表示政治上予以了承認。周代的“姓”是有等級的,同姓諸侯與王室同屬姬姓,因而姬姓的地位高于異姓。所以《左傳·隱公十一年》說:“周之宗盟,異姓為后。”周代還規定“同姓不婚”,因而《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說:“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周代大致只有貴族婦女在日常生活中才稱“姓”,而男子的各種稱謂通常都不帶“姓”。這應是周代姓氏制度應用方式的一個特點。婦女稱姓大致有三種情況:生前一般都在“姓”前冠以“字”,如孟姜、仲子、叔姬、季姒之類;也有在“姓”前冠以夫家國號或氏的,如江羋、欒祁之類,死后則往往冠以謚號,如文姜、聲子、成風之類。周代的“氏”與宗法制度有密切的關系。天子的王族與諸侯的公族在宗法制度方面是相同的,僅前者稱“王子”“王孫”而后者稱“公子”“公孫”略有區別而已。如諸侯本身以國為氏,即所謂“胙之土而命之氏”,象魯君以魯為氏,齊君以齊為氏。國君之子為公子,公子之子為公孫。國君以及各代公子公孫合起來都屬于公族,公族統統,以國名為氏。“諸侯以字為謚,兇以為族”,顧炎武《杜解補正》據陸粲《左傳附注》,謂鄭玄《駁五經異義》引此《傳》文作“諸侯以字為氏”。按“謚”當作“氏”。“諸侯以字為氏”,表示諸侯在給各個支族命“氏”的時候,。通常以受氏者的“王父(祖父)之字”為其“氏”之稱。受氏者為公孫之子,其王父即公子。如鄭公子字子國,其子公孫僑字子產,子產之子即以“國”為氏;宋公子督字華父,其后即以“華”為氏。眾仲所謂“官有世功,則有官族”,是說如公子某、公孫某世代相承居某官職,其后代分立支族時,可以用該官職為其“氏”稱,如司馬氏、司徒氏、太史氏、卜氏等。“邑亦如之”,即某一支族如果世代襲封于某邑,則可用邑名為其“氏”稱。如晉國的趙氏、韓氏、魏氏等。眾仲指出的有以國(胙之土)、以王父字、以世官、以世邑命“氏”四種方式,《通志·氏族略·氏族序》:“今則不然,論得姓受氏者有三十二類,左氏之言隘矣。”如有國君的謚號命“氏”的,如楚國有昭、莊、景等氏。有以居地為“氏”的,如東門氏、西門氏、東郭氏、南郭氏、北宮氏、南宮氏等。有以王子、王孫、公子、公孫為“氏”者,如鄭大夫有王子伯廖、王子伯駢,以“王子”為氏,本人并非王子。吳大夫伍員將其子寄托于齊國,改稱“王孫氏”。還有以技為氏的,如屠氏、卜氏、匠氏、陶氏、干將氏等。還有以族系為氏的,如仲孫氏、叔孫氏、季孫氏等。由上可知,周代貴族的“氏”是可以改變的,父子不必同“氏”,一個人也可以幾個“氏”。宗族中每分出一個支族時,即新成立一個“氏”。周代的“姓”是上古氏族社會文化保存下來的殘跡,而周代的“氏”則是在舊的姓氏制度基礎上根據宗法制度的需要而發展出來的一種新形式?梢,周代的姓氏制度基本上同于夏商兩代而與我們今天的姓氏制度炯然不同。
   
    綜上所述,“氏”是“姓”的分支。凡是有官職的冢庭均擁有“姓”“氏”,而不限于象天子、侯伯這佯的高等貴族。“姓”成了貴族的標志。因此,古代的“百姓”指稱“百官”。
   
    周代的姓氏制度發展到戰國前期,出現了重火變化,這一變化顯然是隨著當時社會政治經濟的劇烈變化以及宗法制度的解體而產生的。由于宗法制度的解體,新興貴族不再憑借血緣關系不斷分立支族和建立新的“氏”,于是出現了一個個獨立穩定的宗族。在人們日常生活中,作為上古氏族社會文化殘余保存下來的“姓”由于長期不復使用而失去意義。因此,“姓”與“氏”二者合一的現象便自然而然地產生了。這種“姓”“氏”合一的現象大抵發生在春秋末年至戰國早期之間,最晚在戰國中期之前,社會上已’普遍流行這一新的姓氏制度了。如司馬遷在<史記》中稱秦始皇為“姓趙氏”,稱漢高祖劉邦為“姓劉氏”。這種制度與以前的姓氏制度有根本性的區別:①這時候不再采用“姓”、“氏”兩級制度,“姓”即“氏”,“氏”即“姓”,二者可以通稱。②每個宗族采用一個固定的“姓”,凡屬該宗族的成員,子孫萬代永遠使用這個共同的“姓”,除非遇到特殊情況,否則不再輕易改變。這時候的“姓”絕大多數是從前一個時期的“氏”繼承下來的,上古時代的“姓”已經改變成新姓氏制度中的符號了。這一新的姓氏制度從戰國時代一直沿用至今,這說明一般的庶人也有“姓”了。
   
    可見,原先作為貴族代稱的。百姓”跟作為奴隸代稱的“民”和“庶人”,在戰國的大動亂時代已逐步混為一談了。戰國以后,“百姓”成了平民的通稱。

    摘自三峽學刊(四川三峽學院社會科學學報) 作者:胡繼明 

    說明:由于本篇文章涉及少數的甲骨文字,現將無法打出的文字圖片附上,以供參考!

    <1>、
從“百姓”看中國古代的姓氏制度
    <2>

從“百姓”看中國古代的姓氏制度
    <3><4>
從“百姓”看中國古代的姓氏制度

    <5>
從“百姓”看中國古代的姓氏制度
    <6>
從“百姓”看中國古代的姓氏制度
    <7>
從“百姓”看中國古代的姓氏制度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
0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