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湯驢肉”是沁陽民間的一種傳統風味名吃,源于清咸豐年間。當時的沁陽稱懷慶府。在懷慶府城內有一“殺驢胡同”(現西彰胡同),胡同內有董記、靳、胡、王、徐等各家,專門從事“鬧湯驢肉”生意。據“董記”第五代傳人董存義、第六代傳人董國慶講,祖輩們的鬧湯驢肉生意特別好,洛陽、鞏義、鄭州、偃師、新鄉各地經營驢肉的商販們都在這里“起肉”,往往是前一天下午就出發,挑著空蘿筐往懷慶府趕路,凌晨1時到懷慶府,稍微來遲就起不上肉了。
“鬧湯驢肉”是將活驢宰殺后,把生驢肉用佐料浸漬一段時間后,用大火煮,小火悶,再把煮熟后的驢肉配以精心熬制的鬧湯而成。商販們往往把熟驢肉剎在小車上,推著車沿街叫賣。有顧客購買時,將驢肉切成片,澆上鬧湯,用荷葉包裹好,由顧客回家后慢慢品嘗。
據本草綱目記載,驢肉具有性涼、解心煩、止風狂,補血益氣,滋陰壯陽等功效。驢肉還是肉制品中的綠色食品,有益身體。鬧湯驢肉貴在鬧湯,上等鬧湯呈透明狀,澆在切成的熟驢肉片上,讓人垂涎欲滴。熟驢肉肉質鮮美,口感咸香、馥郁,香味悠長,配以精心熬制的鬧湯,更是美味佳肴,營養豐富,深受群眾喜愛。古時候,一些鄉下老年人來到懷慶府城,哪怕什么東西都不要,也要買一包鬧湯驢肉帶回去。乾隆皇帝下江南路過懷慶府就曾品嘗過鬧湯驢肉。1993年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胡錦濤、溫家寶、李德生、費孝通等先后來沁陽視察工作時都品嘗過鬧湯驢肉,并給予很高的評價。2009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