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開封 >> 走進開封 >> 印象開封 >> 瀏覽開封

開封城墻:巨龍盤亙帝王州

2013/11/9 10:46:55 點擊數: 【字體:

 

    城墻是中國古代城市的象征,是戰爭的產物。明清時期全國大小不一的城池有數千座,這在世界各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由于種種原因,這些古城墻曾經遭受過前所未有的破壞,甚至被大規模拆除。在中國八大古都中,開封現存城墻全長14.4公里,是僅次于南京的全國第二大古代城垣建筑,是目前中國保存下來的最完整的古代城墻,素以雄偉壯觀聞名遐邇。雄偉的北京城墻,在近現代的兵燹和城建中大部分已經毀損。壯觀的西安城墻,其周長比開封城墻少0.75公里。開封城墻,至今仍如巨龍般盤亙在老城周圍。對于今天的歷史文化名城開封而言,城墻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標志。

    中國城墻建造的歷史起源于新石器時代,開封城墻源于春秋時期,有南北開封城之說。“南開封”是鄭莊公命大臣鄭邴在朱仙鎮附近古城村筑的城,取啟拓封疆的意思,命名為啟封。后避漢景帝劉啟之諱,改啟封為開封。“北開封”就是現在開封的位置,春秋時屬于鄭國屬地,戰國時名大梁。魏惠王遷都大梁后,開始修筑城池。當時各諸侯國戰爭頻仍,大梁乃中原重鎮必爭之地,所以城墻修筑得格外嚴整。《史記》記載:“臣聞魏氏悉其百縣勝甲以上戍大梁,臣以為不下三十萬。以三十萬之眾守梁七仞之城,臣以為湯、武復生,不易攻也。”過去四尺為一仞,大梁城為“七仞”,足見其高峻堅固。魏大梁城是開封城墻的起源,共有 12 個城門,東門名夷門,西門曰高門,與今天的開封城相比較,偏向西北,面積較大。

    公元前225年,秦將王賁引黃河水進攻大梁,歷時3個月,將城破壞。這是開封第一次遭遇毀滅性水災。大梁城現被深埋于地下10余米處,已經沉睡2000多年。

    隋朝的時候,大運河的開通為汴州城(開封)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到了唐建中二年,“汴州次城隘不容眾”,節度使李勉開始拉大城市框架,城墻規模宏大、堅固寬廣,史稱“筑羅城”。汴州城周長 20 里 155 步,設城門7座,其中南面1門,名尉氏門;東面2門,南為宋門,北為曹門;西面2門,南為鄭門,北為梁門;北面2門,西為酸棗門,通往延津,即舊酸棗縣,東為封丘門。汴州十分繁華,詩人王建在《汴路即事》一詩中詠嘆:“千里河煙直,青槐夾岸長。天涯同此路,人語各殊方。草市迎江貨,津橋稅海商。”

    李勉對汴州城進行大規模的擴建后,奠定了今天開封城的基礎。五代時期,開封的政治軍事地位愈加突出。后梁、后晉、后漢相繼建都開封,因忙于戰爭而無暇整修城池。后周時期,周世宗柴榮繼位后,開始大規模修筑開封城,調集開封、滑縣、鄭州、曹縣等地方10余萬人修筑外城。在開封一直有“跑馬圈城”的傳說。周世宗讓大臣趙匡胤繞開封騎馬飛奔傾盡跑出50里,以馬力盡處為城界,于是柴榮下令以馬跑的范圍擴建城池,修建了氣勢宏偉的東京外城。開封一帶土質松軟,不易筑城。為確保城池堅固,于是取滎陽虎牢關的土筑之。周世宗修建的外城,城墻堅固如鐵,其周長48里223步。

    北宋建都開封后的168年間,曾對城墻進行過10余次不同程度的增修。宋開寶元年,宋太祖趙匡胤“初修汴京,大其城址,曲而宛如蚓詘焉”。神宗熙寧八年,重修開封城,歷時3年完工,周圍展至50里165步,高4丈,廣5丈9尺。城墻均系夯土版筑而成,使京城規模宏大壯麗、舉世聞名。北宋時期建設了完整的外城、內城和皇城三重城墻防御體系。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宋外城外四周都建有護城壕,“闊十余丈,壕之內外,皆植楊柳,粉墻朱戶,禁人往來”。“新城每百步設馬面、戰棚,密置女頭,旦暮修整,望之聳然。城里牙道,各植榆柳成陰。每二百步置一防城庫,貯守御之器。有廣固兵士二十,指揮每日修造泥飾,專有京城所提總其事”。

    金元時期曾對開封城墻進行修筑。公元1357年,元將泰木花為防紅巾軍攻城,將汴梁城“四門城門只留5座,以通往來,余8門俱塞”。

    從明代開始,開封城墻外表才筑青磚,一改歷史上“土城”的形象。據《古今圖書集成》記載,洪武元年重筑的開封府城,城周長20里195步,高3丈5尺,廣2 丈1 尺,這是現存的開封城墻的前身。明代開封的規格是陪都,環城修“敵樓五座,俱有箭炮眼,三方四正,十六邪”。據《如夢錄》記載,還修有“大城樓五座,炮樓四座,星樓二十四座”,“樣鋪十座,窩鋪五十四座,炮樓十座,周圍四千七百零二丈”。

    明開封城墻五座城門互不對應,東面一座城門偏北,一座城門偏南。南門偏西,西門正直,北門偏東,稱作“五門不對”。如此格局,是因當時的一種說法,即汴梁地脈,原自西來,故西門正直,以吞西邊河洛過來的王氣;而其余四門皆屈曲旋繞,意在使進城的王氣不致走失。整個看,明開封城呈臥牛形,西門為牛首,其余4門為牛足,故開封城又稱臥牛城。不過,在宋元筆記中也有對宋東京外城以“臥牛城”的稱呼。“舊說牛為土屬,土能克水,取名臥牛城,當可鎮河水之患。五門共有鐵裹城門五十扇,門外有護城河,俱有板橋供人馬通行。五門除安遠門通延津外,大梁門通中牟,曹門通蘭陽,南薰門通尉氏、通許,宋門通陳留,稱為‘五門六路、八省通衢’”。

    明末李自成三打開封,明軍據城拼死抵抗,開封城墻成為雙方激烈爭奪的主要戰場。今天,每次經過城墻附近,遙望那一字排開的炮臺和城垛,感慨那塊塊厚重的青磚,它們曾經目睹過腳下的慘烈戰事,刀光劍影、硝煙彌漫的時代風云都一一看在了眼里。百萬義軍,鐵桶合圍。開封城墻,固若金湯。后來,官軍決河水淹開封城,洪水從北向東南穿城而過,城內黃水幾與城平,一座千年古城頓成汪洋澤國。據《汴圍濕襟錄》載,“水深數丈,浮尸如魚。哀哉,百萬生靈,盡付東流一道。舉目汪洋,抬頭觸浪。其僅存者:鐘鼓二樓、周府紫禁城、郡王假山、延慶觀,大城止存半耳。至宮殿、衙門、民舍、高樓略露屋脊”。城墻只露出水面,四城周圍地貌完全改變,河流全被淤沒,千里沃土,變成“黃沙白草,一望丘墟”。

    公元1662年,重修開封府城,在明城廢墟上重建一座新城,《祥符縣志》卷九《城池》說重修的開封府城“各門營建如舊制”。公元1841年,黃河決堤,開封城墻再遭浩劫,淹城8個月,城墻損壞嚴重。次年二月,重修開封城,歷時一年半,這就是今日之開封城墻。《重修河南省城碑記》記載了這次修建過程,“自二十二年三月興工,明年(1843年)九月告成”,“舊城高二丈四尺,今增高一丈,又益女墻六尺”。城之西北隅及南段部分城墻皆重筑,“重建五門……月城及城樓……均復其舊”。重修后的開封城墻,周長22里70步,墻的高度和厚度都有所增加,城門升高丈余。

    每次黃河水泛濫后,在開封城所沉積下的泥沙更厚,數座古城池深深淤積于地下,形成了開封“城摞城”的奇特景觀。這在我國文明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開封城,城摞城,地下埋著幾座城。”這座城的位置經過歷史滄桑,基本上沒有什么變化。開封城曾多次在歷史的長河中被毀壞,但又一次次在原址上重建,開封人民從來舍棄不下這座城。追憶開封城墻的似水年華,不由人不感嘆開封人民的堅守、堅定。城墻是開封人安危的最后一道屏障。開封城墻,拱衛了開封千百年間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黃河在開封境內決口370余次,其中直接圍困開封城的有15次之多。水入護城堤內,但因城墻之阻而未進入城區的就有10多次。開封城墻是歷史風云的寫真,是民俗畫卷的記載,與開封人民息息相關。

    如今的開封城墻為市民提供了一個休閑、健身、娛樂的好去處。每天上下班,筆者都要穿越城市東西,一天當中要數次與古老的城墻走過一段靜靜的時光。它就像一位慈祥的老人,注視著古城的朝暉晚霞,感受著帝都的花開花落。它的豁達、寬厚、古樸無不影響著古城的民風。它歷經滄桑卻從不低頭,屢經兵火卻巍然屹立,大水灌城仍不改本色。它是開封城的脊梁,是開封城的守護神,春秋有序而福祉無邊,歲月有痕而文脈延續。作者: 劉海永 文/圖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綜合資訊(2013-05-07)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