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人關注的更多:孔子為啥要向老子問禮?儒道兩家鼻祖為何要在洛陽相會?“雙星揖洛”是否說明河洛文化是本源文化?
還有,孔子入周問禮,總共有幾次?有人說是一次,有人說是兩次,還有人說是五次……
洛陽東關有條小街,名叫東通巷,巷子不大,裝有文化。
巷子北頭,是現在的市第24中學家屬院,里面有老子故宅。附近街口,還豎著一通石碑,牌坊式,甚高大,碑面刻“孔子入周問禮樂至此”9個大字。
一
一通碑,一個故事,引出兩位文化巨人。
細察中國歷史,有一個文化上的“兩河流域”。“兩河”非指黃河、長江,而指儒家、道家。兩脈活水的源頭上,分別站著兩位巨人——孔子和老子。
但站在這里看碑,卻發現了問題,“孔子入周問禮樂至此”,到底向誰問禮?立碑人沒有說。其實是向老子問禮。故意省去“老子”不提,啥意思?
這是謎,得揭開。
那就得看看,是誰立的碑?哦!看明白了: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河南府尹張漢、洛陽縣令郭朝鼎立的碑。原來兩人發現這里有“老子故宅”后,就利用職務之便,在此修了座文廟,并在廟前立碑。
張漢、郭朝鼎立碑時,離孔子“入周問禮”已2200多年,這么長的歷史時期內,竟無人在此立碑,這是為什么?
為什么這是一塊遲到的碑?!
請教有關專家,終于明白:原來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儒生皆尊孔子,但他們的至圣先師竟然入周問禮,這使大家都感到很沒面子——為尊者諱,于是很少提及孔子向老子求教之事。所以張漢、郭朝鼎立碑時,點到為止,只寫了9個字。
孔子來洛,33歲,時為公元前518年。所用交通工具,一車兩馬,由魯國國君提供。而老子當時已經50多歲,是很有威望的學者。孔子進門,見老子站在那里,披頭散發,迎風而立,瞇縫著眼睛若有所思?鬃硬唤行┦。
原來老子剛剛洗完頭發,正在晾干?鬃雍苡卸Y貌,靜靜等待老子睜眼瞧他。隔了一會兒,孔子開口:“我是孔丘,可能我剛才頭昏眼花,好像看到您的形體似枯木,像離開人間超然獨立的樣子。”
老子笑道:“晾發時,我進入寂靜虛無狀態,游心于事物生發之初。”孔子又問:“其景象如何?”老子答:“至高至美。”
這是孔子與老子思想的一次交鋒,簡潔平淡,出乎自然。不過從當時的對話看,孔子的提問很尖銳,話帶機鋒。但老子完全輕松自如,由“晾頭發”講到“寂靜虛無”,話語簡單,過渡自然。
孔子還想請教禮樂的細節,老子卻沒有滿足他,籠統地說:“你所問的那些周禮的制訂者,人和骨頭都已經腐爛了,只有那些言論還在。而且,君子時運來了,就駕著車去做官,生不逢時,就應該像蓬草一樣,隨風而行。拋棄你的驕氣和過多的欲望,拋棄做作的情態和不切實際的志向,因為那些東西對你自身都無好處。我想告訴你的就是這些。”
這完全是教訓的口氣了?鬃踊厝ズ髱滋鞗]說話,弟子們急壞了,推斷先生在老子那里受了刺激,就追問原因?鬃舆@才感嘆道:“老子,人中之龍也!而我,只是小罐里的一只小小飛蟲而已!”他進一步解釋:“空中的鳥,我知道它為什么能飛翔;水中的魚,我知道它為什么會游動;地上的獸,我也知道它為什么善于奔跑。對于善跑的獸,我們可以結網捕捉它;對于善游的魚,可以用帶鉤的絲線去釣取;對于善飛的鳥,我們也能用系有絲繩的弓箭對付它。至于龍,我就不知道它是怎樣隨著風云上天的。我今天見到的老子,其學深奧難測,其言意旨幽遠,真是乘風云翱翔于天地之間的一條龍啊!”
這些話反映了孔子的真實感受,他,無法把握老子的思想,他發現自己的思想境界,與老子相比還有不小差距。
二
我市學者認為,孔子入周問禮,不止一次,起碼有兩次,而且第一次入周問禮的時間,還要靠前,當時孔子25歲,風華正茂。
具體時間,應是公元前526年秋季。當時老子還不到50歲(老子約生于公元前571年,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算起來孔子僅小老子20歲。孔子很早就知道老子有學問,想來洛陽“觀先王之遺制,考禮樂之所極”。
孔子邀請魯國貴族子弟南宮敬叔一同前往,南宮敬叔欣然同意,隨即報請魯國國君。魯國國君準行,遣一車二馬,一童一御,由南宮敬叔陪孔子前往。
老子見孔丘遠道而來,非常高興,騎牛前往郊外迎接。孔子依照當時禮節,捧著作為見面禮的大雁,送給老子。老子給他授課之后,又引他拜訪大夫萇弘。萇弘是大音樂家,授孔丘樂律、樂理,并帶他觀摩了祭神之典?鬃友劢绱箝_,感嘆不已。
逗留數天,孔子返程。老子送他,贈言道: “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愿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于死,在于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于身,在于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孔子頓首道:“弟子一定謹記在心!”
行至黃河岸邊,只見黃水滔滔,濁浪滾滾,聲若虎嘯,勢如奔馬?鬃觼辛哆,嘆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老子聽了這話,已知孔子非庸人,看見黃河便能想起眾生,但仍是“人學”中境界,非天地自然之學也,于是進一步教授道:“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
孔子聽了,肅然起敬。只聽老子又說:“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于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
孔子迷惑不解,辯解道:“吾乃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為于民,故感嘆矣! ”
老子笑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于禮樂而倡仁義哉?”
孔子滿載而歸,學到很多東西。
其實筆者分析,孔子這次入周問禮,和公元前518年那次是一回事,只是老子所授內容不同而已。
但孔子究竟是“一次性入周”,還是兩次參觀學習,還是一個謎。
三
近年來有學者考證,孔子至少向老子問禮5次,不過另外3次,不在洛陽,而在別地。于今想想,孔子也真夠謙虛,一聽說老子回鄉——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我省鹿邑縣太清宮鎮太清宮村),便來請教,幾成定例。譬如當初,周王室由甘氏一族的甘簡公執政,公元前535年,老子因記事不合甘簡公的意思,被免職。老子免職后于次年回到故里,并向東出游來到魯國。
孔子聽說,便來請教,當時他只有17歲。也是巧合了,恰恰這時老子的一位朋友在巷黨(魯國地名)去世,老子主持喪事,孔子任助葬。送葬隊伍剛走一半路,忽然天色昏黑(出現了日食),人們恐懼?鬃訁s不怕,令人繼續前行,被老子喝止。
孔子不解,跑過來對老子說:“中途止喪,不合周禮,有大不吉!”老子訓導他說:“諸侯赴京朝見天子,日出而行日落而息;大夫出使異國,也是如此。故見日而行者吉,見星而行者兇……”
孔子聽了,深為信服。
兩人還有一次會晤,是為孔子存書的事情。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內亂再起,王子朝殺王子猛(周悼王),自立為王,后被眾諸侯趕下臺,其攜帶大批周室典籍逃往楚國。老子因此被追究瀆職之責,再次被免職,返回故里。
連年戰火,使土地荒蕪,民不聊生,老子一路看來,看穿了朝政之腐敗,看透了“仁義”之不仁,遂對“周禮”產生批判意識。于是,他有意識地與現實拉開一定距離,開始對宇宙生成及萬物本原進行探索。
但孔子的兩條腿,執著地站在現實里。他見老子“免而歸居”,馬上來拜見,并要把自己多年修訂的書冊,貢獻給周守藏室收藏,以便于后人閱讀。
不料,老子并未表揚他的捐書善舉,說:“守藏室藏書之所以珍貴,是因其上錄天象之變,下記地理之化,中載人世演進之文。至于近世,魚龍混雜,危害子孫,其禍非淺!对姟贰ⅰ稌、《禮》、《易》、《春秋》的藏本已經夠多了,欲除尚且不能,何況經過你的修改,書的意旨又與前人有所不同,怎能再增加呢?”
孔子見老子不允,很沮喪,便講起六經要義:“六經之要在于禮儀,六經之本在于仁義。弟子是以周禮為標準來衡量一切的,合之則存,悖之則刪。”老子笑問:“仁義是人之本性嗎?”孔子答:“是的。
于是,兩人展開了討論。這一次,孔子不信服老子的觀點,兩人發生爭執,被后人稱為“絕辯”。
說是絕,并未絕。到了公元前501年,老子在自己的故鄉,又一次接待了孔子。其時孔子已51歲,正為探索“天道”而苦惱,他帶著學生顏淵來向老子請教。算起來,老子此時已70多歲了?鬃涌烧媸腔畹嚼蠈W到老,老子也是活到老教到老——可憐的老子,一生都被孔子追著問!問得老子后來要消隱時,干脆一直向西,不再東顧教育孔子——可是他哪里知道,西面的函谷關,正有關令尹喜等著他,逼他寫那五千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