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時期的洛陽,作為全國的政治軍事文化中心,不僅文化發展繁盛,而且形成了具有影響力的文化產業核心帶。圖為漢魏時期洛陽城遺址。
□記者朱金中文圖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說起這座古都,那就不是簡單幾句所能說清的。從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開始,先后有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等十三個王朝在洛陽建都。
一千五百多年的都城史,使得洛陽有了“普天之下無二置,四海之內無并雄”的美譽,先后有100多個帝王在這里指點江山,因此有“千年帝都”之稱。
漢唐時代,洛陽不僅是中國版圖上的政治和軍事重心,更是文化中心。
中華民族最早的歷史文獻“河圖洛書”出自洛陽;老子著述文章,孔子入周問禮;班固在這里寫出了中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司馬光在這里完成了歷史巨著《資治通鑒》;程頤、程顥開創宋代理學;“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曾云集此地,譜寫華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賦》,曾使“洛陽紙貴”……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頭,構成了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澄泥硯、唐三彩、汝瓷等雕刻著文化符號的各色商品正是從洛陽走向全國,別忘了,絲綢之路與隋唐大運河就是在洛陽交匯的。洛陽的文化輸出和文化產業輸出直通中亞各國,甚至遠銷到歐洲。
河南省社科院中原文化研究所所長衛紹生先生認為,河南古代最有影響力的文化產業兩個核心地帶,洛陽算一個,它對于全世界的輻射力和影響力都是非常大的。
《白虎通義》影響深遠
自東漢洛陽成為國家都城,開始大規模營造,后到魏晉時期,除一度遷都許昌外,洛陽一直是河南乃至中國版圖的政治與文化中心。東漢和魏晉時期,北方地區政治穩定,文化也非常繁榮。
其間班固修史、白馬“釋源”、金谷聚會這些文化大事自不待言,有兩件事情不得不提。
公元79年,漢章帝下詔“將、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及諸生、諸儒會于白虎觀,講議《五經》異同”,又命五官中郎將魏應承命發問,侍中淳于恭奏,由漢章帝親自主持,作出裁決——這就是有名的“白虎觀會議”。當時的著名儒家學者丁洪、樓望、成封、恒郁、班固、賈逵都參加了這次會議,后來,漢章帝又命令班固將會議討論的情況和記錄編纂成書,這就是著名的經典著作《白虎通義》。
為什么要開這次會議呢?那是因為自西漢“罷黜百家,獨崇儒術”之后,國家設立五經博士,都城設立太學,專門講《詩》、《書》、《易》、《禮》、《春秋》五經。但經學內部存在著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的對立和斗爭。今文經學的經書都是隸書寫的,解釋起來任意發揮,甚至摻雜了不少陰陽五行、天災異變等讖語,而古文經學的經書都是用小篆寫的,解釋起來則嚴謹很多。
為了統一思想,白虎觀會議就勢在必行。這次會議不僅以官方形式確認了“三綱五常”等儒家倫理法律化,還以官方形式確認了讖緯學的合法化,也將儒家經典法典化。這樣一來,儒學經典變成了天書,孔子就變成了神人。以讖緯學來解釋儒家經典,使儒學進一步神學化,作為解釋封建社會一切政治制度和道德觀念的依據。
從歷史角度來說,白虎觀會議對后世的影響是深遠的。
三都之賦洛陽紙貴
作為漢魏時期的都城,洛陽當時云集了國內著名的學者、詩人和作家,這些文人名士和鴻學巨儒或游學講經,或著書立作,留下了難以枚舉的傳世佳作,如果說有哪位直接推動了文化產業繁榮的話,這位大學者左思的名字不能不提。
左思,山東淄博人,出生在一個儒學世家。“左思這個人呢,不能算是天才,少年時他的才智并不出眾,而且其貌不揚,拙于言談,學書法和鼓琴都半途而廢,連他父親對他都有點失望。”河南文學院作家馮杰先生介紹說,不過左思讀書很努力,也很用功,勤能補拙。他用一年時間構思并寫下了辭藻華麗的《齊都賦》,隨后集中精力開始《三都賦》的創作構思和準備。
其時,晉武帝司馬炎一統天下,結束了東漢末年以來長期分裂局面,“天下無事、賦稅平均,人咸安其業”,三國時的蜀都成都、魏都鄴城、吳都建業也逐漸復蘇,日益繁榮。文人墨客們紛紛著文賦詩,大唱贊歌。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左思打算以賦的形式描繪這三個城市的繁榮景象。
“他花了十年時間尋訪名士、詢問這三個城市的山川物產、民風民俗等情況,增加感性認識,另一方面,他謀到了秘書郎的職位,以便查閱典籍、博覽群書。”馮杰先生說。
為了創作《三都賦》,左思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精力,他深居簡出、閉門構思,仰觀俯察、凝思睇物、字字斟酌、句句推敲,在他家的墻壁、床頭、庭院、籬笆甚至廁所都備有比值,但得佳句名言,就提筆記下,日積月累,匯集了大量文稿,終于完成了《三都賦》。
左思的《三都賦》問世后,文學界見作者是無名小卒,就沒人細看,搖頭擺手,把《三都賦》說得一無是處。左思不甘心自己的心血被埋沒,找到了著名文學家張華。張華逐句閱讀了《三都賦》后,大為稱贊,立刻向名家好友們推薦。文學家皇甫謐讀完后,也是高度評價,并揮筆為《三都賦》作序,還請來著作郎張載為《三都賦》中的《魏都賦》做注,請中書郎劉逵為《蜀都賦》和《吳都賦》做注。
大學者陸機聽到《三都賦》備受稱贊時,也趕緊找來閱讀,看完后點頭稱贊,還斷言若自己再寫《三都賦》絕不會超過左思,便停筆不寫了。
《三都賦》隨即引起世人的關注,豪門士族無不以吟誦《三都賦》為時尚,人們競相傳抄,先睹為快,導致洛陽市面上紙價飛漲,“洛陽為之紙貴”,能以一篇宏文成為文化產業的拉動力,左思和他的《三都賦》在歷史上恐怕是獨一無二的。
作為其時的經濟和文化中心,又是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古代的洛陽繁華開放,文化書籍、精美汝瓷、杜康美酒,源源不斷地通過陸路、水路行銷到外地。尤其是絲綢之路這條中外交通重要商道,洛陽作為當時的大都會以海納百川之胸襟接納八方游客,貿易的發展使許多異域商人常駐洛陽。從漢魏到唐宋時期,這條通向西方的交通道路上,擠滿了來自中亞甚至歐洲的商人。他們往來于西方各國與洛陽之間,不斷將域外商品帶到洛陽進行交易,又將交換來的中國商品從洛陽帶回西域。通過絲綢之路,中西方的物質商品不僅大規模地互通有無,文化交流也更加緊密,中西方的風俗習慣、服用器物相互滲透,胡樂、胡舞也開始盛行中原。
鼎盛時期的洛陽城,不僅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也是重要的文化產業核心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