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留海自幼酷愛繪畫,軍旅三十載,從藝半世紀,形成了兼工帶寫、中西合璧的獨特藝術風格,其繪畫以人物見長,兼具山水,尤其擅長以兼工帶寫的手法描繪泉水與石頭,著名美術評論家馬鴻增先生將這一新穎獨特的繪畫稱為“石水畫”。對廈門觀眾而言,“石水畫”是極為新鮮的藝術題材。事實上,在中國畫壇李留海的石水畫也是獨樹一幟,堪稱一絕。
據介紹,本次展覽由河南省美協、河南省文史研究館、福建省美協主辦,泉舜集團和廈門市美術館承辦。展覽將持續展出至本月22日,免費向公眾開放。
人物專訪
著名畫家李留海:我與石頭有不解之緣
記者 海鷹
以石入畫是中國畫的一個傳統,但歷代畫家的興趣都只在巉巖怪石上,對河灘上的卵石不屑一顧。出生于河南的著名畫家李留海卻以筆墨賦予普通的河卵石美麗的藝術生命。昨日,本報記者對李留海先生進行了專訪,年近七旬的李留海告訴記者:“我與石頭有著不解之緣。”
記者:您為何會選擇河卵石作為創作題材?
李留海:我從小生活在河南寶豐的汝河邊上,是在汝河邊玩耍長大的孩子,對那里的河卵石有著很深的感情;當兵入伍后,部隊營房又坐落在新疆烏拉泊河旁的戈壁灘上,可以說,河灘、流水、卵石一直伴隨著我的成長。
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在新疆藝術學院學習,在一次人體寫生課上,我隨手畫了一片河灘作為人體畫的背景,沒想到這一無心之舉卻得到了教授和同學們的一片贊美,這讓我受到了極大的鼓舞。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專注于畫河卵石,經過20多年的不斷探索和技法上反復嘗試,最終形成現在這種中西結合的表現形式。
記者:您此次來廈展出的“石水畫”作品尺幅都很大,讓人深感震撼,不知這樣一幅超寫實的畫作,您得耗費多長時間來創作?
李留海:畫這樣的石頭很費工夫,而越小的卵石畫起來越費工夫。我的“石水畫”一般都采用熟宣紙畫成,熟宣紙著水后不易滲化,為了畫好一個小卵石,得反復渲染四五遍,而流水則更費工夫了,很多人說我畫的流水清澈得就像真的一樣。其實,為了畫出這樣的效果,我經過了十多遍的色彩渲染。【原標題:李留海中國畫作品展開展:卵石入畫獨樹一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