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陽劉毛筆歷史
2014/7/9 17:10:2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西漢末年,王莽篡權,中原大亂,王莽為趕殺劉氏族人四處用兵,時值南頓縣令劉演繼任不久只好避難湖北棗陽春陵老家,途中在汝陽鴻隙陂畔一農家避難。王莽追兵趕到,劉演之義子劉彥恰逢有病行動不便,劉縯只有棄子攜家眷倉狂而逃。在農人掩護下,劉彥病愈后與該農家女子結婚。后劉縯隨劉秀春陵起兵,經昆陽大戰后,劉縯因功高被更始帝劉玄殺害。后來劉秀建立東漢政權,四處尋找哥哥劉縯后裔,終于在汝陽鴻隙陂畔找到劉演之后劉彥,由于侄子劉彥長期避亂于村野,對仕途深感不適,卻精于技藝,對漢宮中的毛筆大感興趣,劉彥即被劉秀封為“御筆王”,管理宮廷制筆事宜。劉彥由于疏于宮廷禮儀,屢受排擠,心情郁悶,劉秀得知后問其有何要求,劉彥說愿回家耕田授藝,劉秀無奈同意,將他避難之村封為汝陽劉村,將其生產的毛筆立命為宮廷專用筆,汝陽劉毛筆因此而得名。
在當時,汝陽劉不外傳,世人很難見得。到魏晉時期,很多政治書法家對汝陽劉毛筆聞其聲而不得見,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千方尋覓到汝陽劉,用《蘭亭經》換取汝陽劉毛筆一支。用后得心應手,出神入化,贊嘆不已,連稱‘妙筆’!從此汝陽劉村被譽為‘妙筆之鄉’。并且成為皇宮大臣,歷代書法家必用之筆。到明朝時期,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將汝陽劉作為宮廷貢品,源源不斷,與帝王終身相伴。自明代傳入皇宮,成為明清兩代的宮廷貢品,被歷代文人墨客視為文房上等精品。項城歷史文化名人書法家麻坦、千字文作者周興嗣、民國大總統袁世凱、著名愛國者一代藝苑宗師張伯駒及其夫人大畫家潘素等,汝陽劉毛筆都曾伴隨他們成就輝煌一生。
汝陽劉承載著長期以來積累的獨具一格的文化品質。汝陽劉毛筆精選特定區域的羊毛,狼毫,石獾,漢松尾,紫毫,過冬鼠須等上等原料制作,因此長期以來一枝獨秀。其選料一向極為認真,從不以次充好。在選兔毫時,秋毫取健、取尖,春夏毫則舍棄不取;對山羊毫的選取更為復雜,先選長、短、粗、細,然后把羊毛浸在水中,按扁、圓、曲、直峰、無峰,一根根加以組合。想沙里淘金一樣淘出所中意的峰穎;狼毫亦要做到剛中有柔,羊毫要做到柔中有剛,紫毫要富有彈性;毛筆成品要達到“尖、圓、齊、健”四德皆備、軟硬適中的標準;其外飾,尤其是筆桿的裝飾上更極為講究,根據筆的形狀和高、中、低檔的要求配之,既美觀又大方。劉氏的歷代祖先除在家規、族規對經商從業普遍性原則加以規定外,以“ 做筆先做人”為核心,將做人道理,治國道理融入到做筆工藝之中。一百多道工藝,每道工藝都有一首歌謠。教育傳承藝人們注重質量、精選用料、修身養性的技藝歌訣,這種歌訣非賢者不得傳、智者不能悟,愚鈍之人、見利忘義之人即使傳授也難會其意。而賢者德其道能長壽,智者會其理能發揚。
汝陽劉始終秉著“交友換心,共建和諧,推進文明,傳承文化”的經營理念。雖然毛筆已不是每人必用之工具,但是汝陽劉毛筆逐漸成為一種品位。代表一個人的身份和地位。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汝陽劉筆業藝術網(2009-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