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留海和他的“卵石畫”藝術家
2014/7/10 11:18:21 點擊數(shù):
【字體:大 中 小】
古都深秋的風中,他走入我們的視野,一頭花白的頭發(fā),隨意的衣著,恬靜的神態(tài),恬靜的笑,恬靜的舉止,舉手投足間有種說不出的氣質,是喧囂中能讓人沉靜下來的感覺。
來到他位于洛陽書畫院的畫室,空蕩蕩的房子,極簡陋。書柜、畫框、工作臺,一個類似醫(yī)院輸液車的小臺子上面堆滿了顏料,畫室用柜子隔出一小塊,放了張床,算作臥室。醒目的地方貼有一紙,上書:“鑒于本人身體狀況(嚴重眼疾),為了能抽出更多時間和精力順利完成創(chuàng)作計劃,本人重申:一、所畫作品不賣不送。二、不走穴參加筆會。三、不以畫易物。四、不收學生。五、不吃請。六、不接待閑聊人員。望大家監(jiān)督執(zhí)行。”
聽說我們是公安邊防警官時,李留海顯得熱情多了,因為他的女兒也是邊防警察中的一員。李老師說,他有著很深的警察情結,一直都很崇拜這一職業(yè),當年沒條件做警察,就入伍當了兵,李老師有過29年的軍齡,從1963年入伍到1991年轉業(yè),上學、深造、加入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都是在新疆的部隊完成的。
采訪他真難啊!他不善交際,也不大會侃。問及取得的成就,說“都是過去的事了”,問及繪畫的辛苦,說“自己喜歡也就以苦為樂了”,問及頭銜,認真想了一下,說“記不全了”。但我不善罷甘休,坐在那里絲毫沒有告別的意思,這才使采訪得以進行下去。他講,從小就喜歡畫畫,繪畫生涯正式開始是當兵后,結果一畫而不可收拾。他說,他繪畫沒有任何使命感,只是因為有一種感覺常常纏繞心頭,而他沒有辦法把它解釋清楚,創(chuàng)作時只想把心里那個感覺講清楚。畫著畫著,幾十年就過去了,畫著畫著,黑發(fā)就變成了白發(fā)。
說不送畫,也有例外的時候,采訪時恰巧有人來給他送證書,打開來,上書“感謝您對中國社工協(xié)會兒童希望救助基金工作部、愛心助醫(yī)項目活動的支持。您的愛心捐助使貧困家庭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兒童,擁有了美好的明天,特授予您愛心大使稱號”,落款為“中國社會工作協(xié)會兒童希望救助基金工作部”。問及,回答仍是輕描淡寫,“是一個公益活動”,李老師的老伴在一邊忍不住了,告訴我們,“他總是這樣,只要是公益事業(yè)找到他捐畫,他從來都是這樣,但捐贈儀式基本上都不去參加,好多次證書都是這樣送過來的,家里類似的證書有一面袋呢。”
他開創(chuàng)了“卵石畫”先河。他一再強調,現(xiàn)在無論是從閱歷、業(yè)務技法上,還是在熟練程度和知識積累上,都應該是出成果的時候,是創(chuàng)作的收獲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只想將它用到最該用的地方。所以他無暇去做那些藝術商人都在做的事情。所以,幾十年來,他始終固守一份清貧,今天,依然如此。說至此,他的老伴聲調都會拔高:“我說我沒錢,人家都不信,丈夫是畫畫的,怎么會沒錢呢?”
他的畫,讓人有種夢醒了的惆悵的回味,他用筆濃淡相宜,不夸張,不渲染,卻因此更有味。九曲回環(huán)的河床上,灑落千余枚彩色卵石,《長河夢》的作品,描繪了近千枚形態(tài)各異的卵石,引來驚嘆。生活小品《斗雞》最能表達畫家的幽默情趣,畫面上雄雞對壘,滿地羽毛狼藉,爭斗方酣,旁有祖孫兩人圍觀,或忍俊含笑,或張目吶喊,一句“據(jù)說為了一粒米,翻臉成仇敵”的題詞,隱喻著人文精神的沉思和作者的仁愛襟懷。
他筆下過濾、揮灑出來的,是另一個冰清玉潔、不染纖塵的天地。寂寂無語,卻詩意盎然。他把個人情感里懷有深厚歷史感的惆悵,以畫面的形式轉化為一種詩性的敏感與機智的捕捉———用淡然處世的平常心,找尋塵世間超凡脫俗之美,讓日常生活里有禪意逸出。尤其是那一幅幅卵石畫,每一幅都記錄著它與石之間的默契情感,它在他眼里,時時刻刻、日日月月、歲歲年年都是別具情韻的。他說自己是個有石頭情結的人,近些年來,石頭是距他靈魂最近的地方,他的創(chuàng)作靈感,來自于那片碧水清波里的卵石。所以,看到他的石頭的人,都吃驚于它脫俗出塵的靜,那種不為世事擾攘的沉寂氣質,對于我們這些尋常的觀者,他的畫特別的意義正在于此,它于視覺上的美感之外,還提供了心境上的一種滋潤:美是無處不在的,關鍵是如何深刻地發(fā)現(xiàn),與簡單自信地表現(xiàn)。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洛陽文化藝術網(wǎng)(2009-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