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召開的南陽第九屆玉雕節獨山玉文化產業研討會上,省工藝美術大師、南陽獨山玉雕刻研究所副所長張克釗成為與會專家關注的焦點人物,不少專家圍繞他的作品展開熱烈討論。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副秘書長、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玉石分會秘書長奧巖稱張克釗的作品“是傳統的,又是創新的,深刻反映了當前時代特質,是玉雕創作的方向”。奧巖稱贊張克釗是一個“玉雕朝圣者”,并告誡玉雕從業者,以一個朝圣者的心態去看待石頭,去看待每一塊玉,心誠了,什么工作都能做好。
業界人士都知道,張克釗是獨玉鄉土風情黑白料立體圓雕人物的開創者,將村居的生活搬進了獨山玉雕的創作之中,開拓了玉雕藝術的表現空間。其獨山玉作品以俏色人物為主,除一些少量的傳統題材以外,主要立足于獨山玉自身的語言去創作。大師本著天性中的樸拙與摯誠,把他在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在一個頗具生活趣味的場景中,描摹人生百態。他的作品,深刻體現了源自土地的溫淳情感,將人世間的溫情銘刻在獨山玉的色澤與質感上。不論是農家小院,桑麻舊事,還是小家碧玉,白發翁媼,都被他雕鏤成歲月的記憶,用雙手讓這種質樸的美感凝固成一個永恒,推動了獨山玉作品從傳統的題材向更寬更廣的領域拓展。如《飯晌》,作品以人物群雕形式,用自然簡樸的意境展現了農村村頭巷口少長聚集的飯晌場景。作品的整體色調正如我們記憶中的農村,是碳筆的素描,沒有悅目的光彩。然而,春陽夏蔭里多少家長里短娓娓道來,談天說地中多少物是人非欲說還休,那漸行漸遠的甜蜜和諧慰藉了多少孤獨疏離,那呼之欲出的音容行止鮮活了多少天倫溫情。
在手法的運用上,大師以寫實為基礎,以形傳神,以神融形,用簡練而流暢的線條塑造出了人物的風度與神采,這使得他的作品樸茂渾融,不事鉛華,卻有著直指人心的藝術感染力。在他的作品中,你會不由得感受到一種田園詩般的恬靜,在那如夢似幻的意象之外,人心遠離了城市的喧囂,隱遁入塵土?酸摯髱煻,如何在一個繁榮和享樂的物質世界與時代中,建構自己心靈的精神家園。他用藝術家的敏感,耕織田野的樸實無華,在那些寧靜而淳樸的鄉音鄉土鄉情中,深刻自省,在它們共同的關照與體察中,悟及生命的終極意義。雖然他的諸多作品只是關于田野,關于鄉村的樸實無華的精神跡象,但他以一貫之的是對生命的感激之情——那里有濃厚的情感和理想,那里有潛藏在草木間的親情與慰藉。正因如此,在他的作品中便多了生命的色彩
在尋找的途中行進,張克釗讓他的靈魂與自然的靈性進行深層次的對話、交流與溝通,堅守著自己的理想和價值尺度,期待自己的作品能超越和遠離物象的外在形象,指向和抵達物象的內在精神,從而達到天地之美的境界。他的夢想如經幡隨風飄拂,變成了虔誠的朝圣者向著太陽和神飛翔的信念。
在藝術上,張大師就是一個朝圣者,他不為大家講述路上的奇風異俗,而是用玉雕語言呈現至誠至信的心靈圖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