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為了更好的傳承——記中國玉雕之鄉鎮平“小件王”潘永奇
2014/7/10 16:26:56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近日,筆者懷著對玉的尊重和對玉文化更深了解的強烈愿望,走訪了河南省南陽玉仙工藝品有限責任公司首席雕刻師、素有中國玉雕之鄉“小件玉雕之王”美譽的潘永奇先生。
不懈追求 獨成一家
潘永奇出生于中國玉雕之鄉南陽鎮平,自幼就接觸玉石,血脈中浸漬著玉石文化的萬般靈性。16 歲入行,師從鎮平“玉雕七杰”中的潘廣杰大師,之后,為了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論素養,他北上天津,進入天津美術學院學習雕塑,把中西方雕塑藝術融會貫通于玉雕藝術之中;此后,他又南下廣州、深圳、南京、揚州等地參觀考察,白天聽大師講座、觀摩名家作品,晚上反復揣摩,苦心思索,在自己隨身攜帶的玉料上進行實踐。天資聰穎的潘永奇,依靠自己的不懈努力,獲得了扎實的玉雕理論知識,熟練掌握了玉雕實踐技能。
在20多年的玉雕創作生涯中,潘永奇把玉雕藝術作為自己的一生事業來鐘愛,開創中西合璧創新之路,創造出了一系列神形兼備、意境深遠而令人稱贊的佳作,也逐步形成了融玉雕北派莊重大氣、古樸典雅和南派造型豐滿、精巧細膩風格于一體的獨有的玉雕風格。
因材施技 展現藝術魅力
潘永奇主要從事獨山玉掛飾類小件作品雕刻,他的作品題材廣泛,尤以人物、自然景觀見長。中國國畫講究神韻,西方雕塑強調寫實。潘永奇則極力把兩者統一起來,因此他的人物玉雕神形兼備,景物作品妙手天成,既寫實又夸張,既結構準確、層次分明,又比例隨意,靈活飄逸,使人一見就激動難抑,愛不釋手。
潘永奇說:“無論何種玉料,只要是好材料,藝術的表現力是殊途同歸的。白玉也好,翡翠也好,獨山玉也好,只是在雕刻的細節上,會根據質地、軟硬的經驗去施刀。”他強調說:“在雕刻當中重要的是要表現陰陽關系,注重線條的流暢,自然。”他的獨山玉雕掛飾《洪福齊天》,人物雕刻比例精確,刀法線條流暢,巧用獨山玉料中質地好、水頭上乘稀見的粉紅玉料,祥和氣息盡在其中。獨山玉雕掛飾《和諧進取》用獨山玉中的優質白天藍料雕琢而成,魚兒在濺溢的水花中嬉戲,顯現出一派和諧氣象。其作品構思奇特,寓意深刻,得到了業界有識之士的廣泛認同,在多種形式評獎中屢獲殊榮,他本人也被業界稱為中國玉雕之鄉“小件玉雕之王”,而備受推崇。
在傳統的基礎上追求創新
潘永奇認為,玉是有靈性的,好玉者必須要有高尚的品格和美德,因此對顧客一定要真誠。由于現在人們對玉的認識普遍不夠,許多玉品收藏者走了不少彎路,交了太多的學費。所以,潘永奇經常對客商講解玉知識及玉文化,培養他們的愛玉情節。他認為,只有懂了玉,才會真正去愛玉,收藏才有意義。傳播玉文化的目的,不僅是使收藏者少走彎路,更重要的是讓中國的傳統玉文化在現代社會更加發揚光大。
他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努力地創新,嘗試著將西方雕塑藝術的一些元素及西方一些雕刻技法融入到傳統的玉雕中,在展示玉雕藝術生命力以及捕捉人們的審美需求方面,將他對美的詮釋表現得淋漓盡致。他的傳統題材的作品,如“終生吉祥”、“紫薇九龍壁”、“三羊開泰”等技藝純熟,無可挑剔;另一方面他的“和諧”、“獨霸大業”等作品又借鑒西方雕塑中的夸張和立體感強的特色,將其融合進玉雕之中,從而不斷創作出一個又一個全新的題材。他強調說:“不要被中國傳統的技法所束縛,我們繼承傳統又要超越傳統,早期的雕刻工具比較落后,我們可以借用現代技術,引進國外技術,但是一定要注意改進而不是死搬硬套。譬如西文雕塑中的金屬線條流暢、立體空間感強,就值得借鑒。我們不否認中國傳統玉雕技法,但是我們更應該不斷超越傳統,要有更高、更遠、更強的目標。”隨后潘永奇又補充說:“傳統就像是暴風雨中的港灣,港灣雖然很好、很平靜,也很安全,但是,如果不走出去也就看不到波瀾壯闊的大海。”近年來,尤其是在玉雕工具使用上,潘永奇常常是別出心裁,他所購置的工具十有八九經過了自己的“改造”,處理得恰到好處,能夠滿足他自己高新的藝術追求。
潘永奇長期秉持著“因材施藝,因俏思巧,創意新奇,別具一格,與人不同,與己不重,精巧乖絕”的創作理念。他說:“玉是有靈氣的,每一塊玉含蘊著一個鮮活的題材,只要你讀懂它,它就會給你無限遐思,會給你帶來無窮的創作靈感,因此,就能不斷地創造出精美的作品。”
回顧自己追求玉雕藝術之路,潘永奇深有感觸地說,琢玉要先“琢”人,玉雕藝術要求人們要有寬廣的胸懷,有包容萬物之心,在玉文化追求中不斷突破傳統,超越傳統,融入現代理念,才能更好的傳承玉文化。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寶玉石周刊(201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