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冢竹書的《歸藏》應來自于子夏所傳。從上面的考證,我們已知子夏熟知《歸藏》。孔子沒后,子夏居住講學于魏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孔子既沒,子夏居西河教授,為魏文侯師(在位公元前446——前397年)。”《后漢書·徐防傳》“臣聞《詩》《書》《禮》《樂》,定自孔子;發明章句,始于子夏”,李賢注曰:“《史記》:孔子沒,子夏居西河,教弟子三百人,為魏文侯師。”西河,據錢穆先生考證,在東方河濟之間,“當在今長垣之北,觀城之南,曹州以西,一帶之河濱”[24](第145—149頁),在魏境。時當戰國之初,“魏文侯以大夫僭國,禮賢下士,以收人望,邀譽于諸侯,游士依以發跡,實開戰國養士之風。于先秦學術興衰,關系甚巨。”[24](第149頁)《呂氏春秋·舉難》:“文侯師子夏,友田子方(公元前475——前400年),敬段干木(公元前465——前395年)。”而田子方、段干木皆為子夏弟子。又,為魏文侯相的李克(公元前455——前395)也為子夏弟子。當時的魏國為子夏的學術活動提供了很好的環境,從李賢所見《史記》言“教弟子三百人”,可以想見子夏講學之盛況!子夏在魏國講易學,當既講授《周易》,也講授《歸藏》,他的弟子當承受《周易》和《歸藏》并傳之。在子夏去世約120年后,魏襄王墓所入葬的《周易》和《歸藏》等《易》書,應為子夏所傳者。任俊華、梁敢雄兩先生指出,魏王冢中的《歸藏》應來自于子夏之徒所傳習者,是有道理的[25]。
那么,子夏所知的《歸藏》又來自于那里呢?這有兩種可能,從上引《孔子家語·執轡》的那段內容看,子夏“聞《易》”,并請教孔子“敢問其然乎?”而孔子回答“吾昔聞老聃”,可見子夏所了解的《歸藏》,可能是受于別人,并且這種可能性很大。這是一種可能,但也不能排除另一種可能,即子夏《歸藏》也受之于孔子,因孔子已得《歸藏》,并研習和向弟子講授《歸藏》。于此我們有兩條證據。其一,《禮記·禮運》:“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時》焉。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義,《夏時》之等,吾以是觀之。”鄭玄注:“得殷陰陽之書也。其書存者有《歸藏》。”可見孔子得《坤乾》(即《歸藏》)并觀之。其二,《說苑·敬慎》記載孔子向子夏講《易》,其中說:“夫自損者益,自益者缺,吾是以嘆也。”孔子所說,從卦序上看是今本《周易》古經卦序,即“損”指“《損》”卦,“益”指“《益》”卦,“缺”指“《夬》”卦,他以“缺”解“《夬》”,當是本之于《歸藏》。案王家臺秦簡《歸藏》《夬》卦作《》,廖名春先生考證:“疑
即罽之省文。《說文·網部》:‘罽,魚網也。從網,剡聲。
,籀文銳。'‘罽'古音為月部見母,與‘夬'同。《釋名·釋言語》:‘夬,決也。有所破壞決裂之于終始也。'決通缺。《說文·缶部》:‘缺,器破也。'《小爾雅·廣詁》:‘缺,隙也。'卦畫上六象器物有缺口,故名為‘夬'。因此,‘罽'當是‘夬'之借字。”[22](第17頁)可見《歸藏》中《夬》作《
》,正表“裂缺”之義。又,今本《周易》古經《夬》九三爻辭“君子夬夬”,九五爻辭“莧陸夬夬”,帛書《易經》作“君子缺缺”和“莧勒缺缺”,今本作“夬夬”處,帛本作“缺缺”。學者已發現,帛書《易經》在文字上與《歸藏》有密切關系,[26]由此推想《歸藏》《夬》卦當作“缺”義。孔子向子夏講《易》時,以《夬》為“缺”義,正說明孔子對《歸藏》的熟悉,也說明孔子已向弟子講授《歸藏》。又,《儀禮·士冠禮》賈公彥《疏》:“《春秋緯演孔圖》云:‘孔子修《春秋》,九月而成。卜之,得《陽豫》之卦。'宋均注云:‘《陽豫》,夏、殷之卦名。'是孔子用異代之筮。”《春秋公羊傳·隱公元年》徐彥《疏》:“問曰:《春秋說》云‘孔子欲作《春秋》,卜得《陽豫》之卦。'宋氏云:‘夏、殷之卦名也。'孔子何故不用《周易》占之乎?答曰:蓋孔子見西狩獲麟,知周將亡,又見天命有改制作之意,故用夏、殷之《易》矣。”《陽豫》之卦,是屬于夏《連山》還是殷《歸藏》雖不能確定,但孔子熟悉《周易》之外的易占是可肯定的。
《論語·子張》記子夏之語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皇侃《論語義疏》曰:“博,廣也。篤,厚也。志,識也。言人當廣學經典而深厚識錄之不忘也。切猶急也,若有所未達之事,宜急咨問取解,故云切問也。近思者,若有所思,則宜思己所已學者,故曰近思也。能如上事,雖未是仁,而方可能為仁,故云仁在其中矣。”仁乃孔子思想之核心,諄諄教導弟子之切要,子夏以博學厚記切問近思為仁之方,可見子夏對學問追求之重視,也可想見子夏對古代文獻如饑似渴的學習和廣博精熟的掌握。由此思之,子夏對《歸藏》的學習和掌握,很可能是既受之于別人,又受之于孔子。子夏熟知《歸藏》,晚年居魏講學時向弟子傳授過《歸藏》,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
四、結論和余論
總之,由以上考證,我們似可得出以下三點結論:
(1)孔子的弟子子夏應有學《易》傳《易》之事,《子夏易傳》的作者應該是子夏。
(2)子夏的易學,應該主要受之于孔子。他較好地繼承了孔子的易學思想,既了解《易》之“古義”,又能深入領會孔子所創發的《易》之“新義”。
(3)子夏學《易》傳《易》,除了《周易》之外,還應該有《歸藏》。
關于本文所考證的第三點子夏與《歸藏》的關系,還可給我們更多的啟發和思考。在此我們簡要地討論一下,當作本文的余論。子夏為儒門弟子,他在傳《易》時,既傳《周易》,又傳《歸藏》,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