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攻殺商紂王,滅了商朝,建立起周朝。周成王時,代王攝政的周公旦把舊都商丘周圍地區(qū)分封給了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爵為公,國號宋,子姓。宋國擁有今河南東部和山東、江蘇、安徽各一小部分地區(qū),淮北相城即是屬于宋國的一個較大的人群聚落。
公元前589年9月,宋文公鮑病逝,由公子固(或作瑕)繼位,是為宋共公,其時相城地勢較高,可免遭水患,同時人群聚落也較大,環(huán)境也較好。宋共公就把都城遷到相城。
宋共公6年(公元前583)春,執(zhí)政大夫華元到魯國說親,把魯宣公之女伯姬嫁給宋共公。同年夏天,公孫壽送去訂婚禮物。次年二月,由魯國大夫季孫行父護送伯姬來相城完婚,改稱共姬;槎Y隆重,僅陪嫁女就送來12名,除魯國本身外,衛(wèi)、晉、齊等大國也分別送禮來。
●華元弭兵
晉國、楚國兩大國之間連年征戰(zhàn),各自損失極為慘重。宋卿華元得知晉、楚兩國有謀求媾和之意,就主動出來斡旋,促成晉、楚結盟。華元不但與晉國執(zhí)政卿欒武子是好朋友,也和楚國令尹子重交好。華元在知道晉楚互派使臣之后,就在這一年的冬天,“如楚,遂如晉,合晉、楚之成。”華元奔走于晉、楚之間,以調(diào)解兩國的關系,終于促成晉楚和平相處。
其時,經(jīng)過華元的努力,公元前579年五月,晉國的卿士燮與楚國公子罷、許偃在宋國的西門外會盟,史稱“宋西門之盟”(也稱“華元弭兵”),促成了秦晉結好。簽訂的合約是:“凡晉、楚無相加戎,好惡同之,同恤災危,備救兇患。若有害楚,則晉伐之;在晉,楚亦如之。交贄往來,道路無壅;謀其不協(xié),而討不庭。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墜其師,無克胙國。”盟成之后,衛(wèi)、魯、鄭等國國君赴晉受命(《春秋·成公十二年》記載:“夏,公會晉侯、衛(wèi)侯于瑣澤。”瑣澤,晉地。)同年秋,晉遣[谷阝]至聘楚,“且[氵位]盟”;冬,楚亦遣公子罷聘晉,“且[氵位]盟”,相互承認盟約。十二月,晉厲公和楚公子罷盟于赤棘(晉地)。宋西門之盟一時得到了貫徹執(zhí)行。
●討伐蕩澤
宋國發(fā)生了一次內(nèi)亂。宋共公死了,司馬蕩澤想要削弱公室,于是殺了公子肥。華元要討伐蕩澤,可能引起同為宋桓公之后的魚、蕩、向、鱗各族的反擊,所以華元認為自己無力討亂,嚴重失職。無奈之中,華元只好逃亡到晉國避難。
左師魚石想要華元回來。魚石考慮到華元功勞很大,也得國內(nèi)民心,怕華元借助晉國的力量再打回宋國,到時候宋桓公的后人在宋國就徹底完了,于是打算把華元勸回來。
華元到宋國,立刻討伐蕩氏,得到國人的支持。蕩澤被殺之后,魚石、向為人、鱗朱、向帶和魚府跑到睢水邊上住下了。魚石等人開始認定華元攝于他們的勢力,不敢討伐蕩澤。后來怕華元進一步對魚、向、鱗族下手,于是也學華元奔晉的手法,跑到睢水,想要挾華元與自己定下盟約,保證不損害他們的利益。華元親自出馬請五人回國不成后,遂下定決心驅(qū)逐五人,所以有了掘睢水阻擋五人和派人守城的行為。五人要挾不成,想再回國已經(jīng)晚了,迫不得已只好逃奔楚國。華元重新任命了賢明的大夫治理宋國。
●擁立文公
公子鮑知道國人要幫助自己,就密告了襄夫人,打算謀弒昭公。昭公去孟諸之藪打獵之時,襄夫人密謀扶立公子鮑為君。乘昭公駕出,公子須關了城門,司馬華耦率領國人去攻打昭公,不久追兵趕到,先殺了司城蕩意諸,后又殺了昭公。華耦領著軍民回到國都,上報了襄夫人。右?guī)熑A元,左師公孫友等一同啟奏:“公子鮑仁厚得民,應該即大位。”于是就擁立公子鮑為君,這就是宋文公。
趙盾聽說宋國有弒君之亂,就命荀林父為將,聯(lián)合衛(wèi)、陳、鄭之師來討伐宋國。宋右?guī)熑A元來到晉軍,詳細地說了宋國人愿意擁戴公子鮑的實情,并且送了好幾車金帛,作為犒軍的禮物,請求與晉國講和。荀林父接受了,于是就與宋華元結盟,定了文公之位后返回去了。作者:張云波【原標題:春秋宋國右?guī)?mdash;—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