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輔佐曹操二十年 荀彧究竟為何自殺

2013/8/14 18:27:34 點擊數: 【字體:

    一、關于荀彧之死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被曹操譽為有“巍巍之勛”的荀彧離世。關于他的死,袁宏《后漢紀》卷三十、陳壽《三國志》本傳稱其“以憂薨”,而裴注引《魏氏春秋》則記為“太祖饋彧食,發之乃空器也,于是飲藥而卒”,范曄《后漢書·荀彧傳》所載與《魏氏春秋》略同。盡管諸史對荀彧之死的記載不一,然而不論是認為他死于“憂”抑彧是認為他死于“藥”,均是將荀彧之死看作他反對曹操晉爵魏公、加九錫的必然后果。荀彧自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背棄袁紹而投奔曹操,二十年間為曹操統一天下不遺余力,其兄弟子侄皆仕曹氏,又與曹操結為兒女親家,可以說是曹操的核心成員,且深知曹操之為人,又何以在曹操即將走上人生頂峰、躊躇滿志之時堅決反對,從而自陷于死地呢?

    袁曄《獻帝春秋》記載了荀彧死訊在吳、蜀的流傳,從中可見時人對荀彧之死的看法。茲引于下:

    “(荀)彧卒于壽春,壽春亡者告孫權,言太祖使(荀)彧殺伏后,彧不從,故自殺。(孫)權以露布于蜀,劉備聞之,曰:‘老賊不死,禍亂未已。’”

    袁曄為孫吳名士袁迪之孫。據《三國志·陸瑁傳》,袁迪與孫吳丞相陸遜之弟陸瑁相游處。故可推知,袁曄所載荀彧死訊流傳吳、蜀之事必有所本,應非杜撰。《獻帝春秋》一書亦見于《隋書·經籍志二》,與信史荀悅《漢紀》、袁宏《后漢紀》等同列。從上引可知,壽春逃亡者誤傳了荀彧死因,可見其并非曹方高層。但非高層者關注荀彧、并將荀彧之死當作忠于漢室(不肯殺獻帝皇后伏后),可見荀彧在曹操統治區具有一種忠于漢室的形象。誤傳的消息無疑為孫權方所接受,才會繼而“露布于蜀”。劉備之語亦表明他認可荀彧對漢室的忠心。壽春逃亡者、孫權、劉備分別代表了割據的三方。荀彧雖為曹操謀主,其忠心漢室的形象卻得到三方的一致認同,并被認為這是荀彧之死的原因。

    我們還可從荀彧死后漢獻帝的表現來佐證這種看法。據《后漢書·荀彧傳》載:“帝哀惜之,祖日為之廢讜樂,謚曰敬侯”。祖日為祭祖神之日,應有識樂,然而漢獻帝因荀彧之死而在最具神圣性的祭祀儀式上“廢譙樂”,足見其對荀彧“哀惜”之情。而且無論是《三國志》還是《后漢書>,均在荀彧死后表述 “明年,(曹)操遂為魏公云”,意在凸現荀彧給曹操晉爵魏公所帶來的阻力。只有荀彧死去,曹操才能如愿晉爵魏公。

    后世關于荀彧之死的論議,也大多承認荀彧忠心于漢室。然而,令論者難解的是,荀彧既忠心于漢,又何必輔佐曹操,這豈非自相矛盾嗎?這引發了歷代論者長時間的討論。

    《三國志·荀彧傳》裴注中記載了所謂“世論”:“世之論者,多譏彧協規魏氏,以傾漢祚;君臣易位,實彧之由。雖晚節立異,無救運移;功既違義,識亦疚焉。”“世之論者”對荀彧之死持以“譏”的態度,認為荀彧一生分為前后兩期,前期為魏傾漢,其晚年改節忠漢,蓋出于愧疚之心。

    裴松之為晉宋之際人,距荀彧之死已近二百年,所謂“世之論者”當指這一時期的議論者。魏晉南朝士族一脈相承,祖宗人物之論與家族地位甚為相關,尤其是在門第升降之時更是如此。頗疑此“世論”與晉宋之際的特殊政局有關。當時門閥政治的條件消失,舊有的家族格局處于變動之中,荀彧后裔荀伯子,多次上表追訟魏晉封爵排位舊事,“凡所奏劾,莫不深相謗毀,彧延及祖禰”,還“常自衿蔭籍之美”,對瑯邪王弘說:“天下膏粱,唯使君與下官耳。宣明之徒,不足數也。”“宣明”即時為執政的陳郡謝晦。對于荀伯子的做法,“世人以此非之”。對荀彧之“譏”,彧許便是時人對荀伯子“深相謗毀、彧延及祖禰”的報復。

    至唐代,杜牧《題荀文若傳后》云:“荀文若為操畫策取兗州,比之高、光不棄關中、河內;官渡不令還許,比之楚、漢成皋。……及事就功畢,欲邀名于漢代,委身之道,可以為忠乎?”杜牧對荀彧之死完全持否定態度,他認為“邀名”是荀彧立晚節的動機。司馬光反駁此說不合人情:“凡為史者記人之言,必有以文之。然則比魏武于高、光、楚、漢者,史氏之文也,豈皆彧口所言邪!用是貶彧,非其罪矣。且使魏武為帝,則彧為佐命元功,與蕭何同賞矣;彧不利此而利于殺身以邀名,豈人情乎!”

    明清之際,王夫之從“天良未泯”的角度來解釋荀彧阻止曹操加九錫、晉爵魏公的行為。他說:“夫九錫之議興,而劉氏之宗社已淪。當斯時也,荀非良心之牿亡已盡者,未有不側然者也。彧亦天良之未泯,發之不禁耳,故雖知死亡之在眉睫,而不能自己。……彧之失,在委身于操而多為之謀耳。”孫明君認為荀彧死于理性與感性的分裂:從現實出發,認識到漢不可為,于是擁護曹操重造天下,但在情感上又與舊王朝藕斷絲連,所以荀彧死于困惑與矛盾。此論從個人心態出發,對荀彧多有理解之同情,不較古人責以君臣之義,但仍可看作是王夫之觀點在現代學術話語中的延續。

    以上諸家都把荀彧仕操看作是他面對亂世時不得已的選擇,而且無論是對“蒼生”還是對“漢室”,均為一種相對有利的選擇。與第一類看法相比,第二類看法帶有“理解之同情”的色彩,也更顯深刻。其實,無論是前一類看法,還是后一類看法,討論的視線均聚焦于荀彧個人的心境、志向、謀略上,如此討論,只會將荀彧之死的意義局限在他個體生命的意義上。荀彧之死并非孤立的現象,它在當時、乃至后世所引發如此持續而廣泛的關注,就說明荀彧之死具有典型意義,可以說是時代精神之境遇的象征。因而,對荀彧之死的理解,必須放在漢末士大夫之整體動向這樣一個大的語境中,如此方能看到荀彧之死所隱喻的時代意義。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人民網 2010-7-3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開封網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