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輔佐曹操二十年 荀彧究竟為何自殺(3)

2013/8/14 18:27:34 點擊數: 【字體:



    三、“擇所歸附,待時而動”——士大夫實現匡復之志的途徑

    擺在士大夫眼前的問題是。東漢政權已然瓦解,“匡復之志”并不能依靠皇權自身的力量來實現。他們所習慣的、適應于統一政權的政治觀念失去了依托之所,如果沒有認識到時局的變化,堅持以傳統的方式維護漢天子的權威,往往會產生南轅北轍的效果。

    董卓亂政,忌憚握有兵權且甚有威望的皇甫嵩,于是以漢帝的名義征召皇甫嵩為城門校尉,實為解除其武裝。皇甫嵩忠于皇命,不顧現實而應征,遂使關中、隴右皆成董卓的勢力范圍,反而助長了董卓的氣焰,使朝廷局面更加不堪。董卓死后,漢獻帝在關中被李催所控制。陶謙等關東諸將推朱倘為太師討李催迎天子,李催亦以朝廷名義征召朱俏。朱儁認為“以君召臣,義不俟駕,況天子詔乎”,不從陶謙而赴長安。與此同時,司徒王允在朝廷與李催相周旋,命宋翼、王宏分別出任左馮翊、右扶風,為朝廷外援。李催欲殺王允而先征宋翼、王宏入朝。王宏認為“以我二人在外,故未危王公,今日就征,明日俱族”,但宋翼堅持“王命所不得避”而應征,于是二人人朝旋即被殺,客觀上縱容了李催等為亂關中。

    可見,當朝廷之名為權臣所竊,迂腐地盡忠實則是遂權臣之意、陷朝廷于更加不利的境地。因而欲行匡復之事,首先便要直面亂世,在當時的政局中,依托割據群雄、借助他們的力量,就成為那些試圖中興漢朝的士大夫的唯一選擇。

    董卓亂政時,張承“欲合徒眾與天下共誅卓”,張昭勸他說:“今欲誅卓,眾寡不敵,且起一朝之謀,戰阡陌之民,士不素撫,兵不練習,難以成功。卓阻兵而無義,固不能久;不若擇所歸附,待時而動,然后可以如志。”張昭看到了自身力量單薄“難以成功”,所以主張“擇所歸附”。然而“歸附”的目的在于 “待時而動”,最終要“如志”即實現匡復之志,

    荀彧出仕曹操亦當是出于同樣的考慮。《后漢書·荀彧傳》說他“見漢室崩亂,每懷匡佐之義”,“聞操有雄略,而度紹終不能定大業”,“乃去紹從操”。荀彧洞察時局,“擇所歸附”是擇強而仕,其目的在于實現“匡佐之義”。可見,荀彧與曹操的結合,絕非建立簡單的府主與僚屬關系,彧者私人依附關系,其間隱含著政治合作的意圖。故而,范嘩論曰:“察其定舉措,立言策,祟明王略,以急國艱,豈云因亂假義,以就違正之謀乎。”范嘩將荀彧出仕曹操看作是一種策略。并肯定這種策略的正義性。

    觀荀彧生平所為,“崇明王略,以急國艱”最典型地表現在他力勸曹操迎漢獻帝一事上。荀彧言辭間雖以晉文公納周襄王、劉邦為義帝縞素作比,有籠絡人心之嫌,但觀其本心,實為顛沛流離的漢獻帝考慮:

    “今車駕旋軫,東京榛蕪,義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舊而增哀。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民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雖有逆節,必不能為累,明矣”。

    可見荀彧首先考慮的是存漢之本,順民“懷漢之思”,防天下之逆節。所以范嘩認為他并非“因亂假義”,“以就違正之謀”。此舉也為裴松之所盛贊:“蒼生蒙舟航之接,劉宗延二紀之祚,豈非荀生之本圖,仁恕之遠致乎?”在稱贊荀彧有功于“蒼生”之外。裴松之外,裴特別強調了是荀彧使漢祚延長了二紀,并認為這是荀彧之“本圖”,是“仁恕”。

    與荀彧立身行事相近的還有沮授。袁紹初興,沮授即勸他“西迎大駕,即宮鄴都”為奮斗目標,其后又力勸袁紹迎漢獻帝,認為“今迎朝廷,于義為得,于時為宜”。

    可見,荀彧出仕割據群雄,選擇迂回曲折的途徑來達成“匡佐”的目的,這絕非是其孤立的個人行為,而是與漢末亂世時士大夫的普遍動向相一致的。正如范嘩所言:“士雖以正立,亦以謀濟。”對于懷抱匡復之志的士人而言,這種權謀是“本于忠義之誠”的權謀,最終是要“歸成于正”的。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人民網 2010-7-3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開封網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