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春運即將如期拉開序幕。和火車站、汽車站、飛機場提前迎來的擁擠、喧囂與匆忙不同,在我市沁陽市境內一條行駛距離最長、行駛難度最高的沁陽城至山區常平鄉的客運班線上,卻孕育著濃濃的鄉情,散發著暖暖的愛意。18載春夏交替,線路經營者張志禮不離不棄;18個秋冬輪回,兒子張小軍也在這條崎嶇山路上把一輛普通的客運班車開成了救護車、校車、服務車、采購車……父子倆把愛心灑滿山路,鄉親們親切地把他們的車稱為“愛心號”。
1月14日,本報記者坐上“愛心號”,感受山間春運里的和諧,記錄父子班車上永恒的愛心——
“年味兒濃了啊!”售票員張志禮一邊熟練地接過村民遞來的一卷年畫一邊問:“這年畫是要捎到哪里?”
“簸箕掌!”
“軍,記住了啊,到簸箕掌有人接年畫!”
前邊開車的司機張小軍聲音洪亮地應一聲:“好嘞,沒問題。”
這是1月14日的12時30分,張志禮父子倆的“愛心號”從沁陽市常平鄉常平村發車,準備開往沁陽城。短短的10分鐘時間內,車里就已經免費裝上了2袋紅薯、1臺電暖器、1卷年畫。這輛“愛心號”首先展現了它“采購車”的功能。
服務鄉鄰
客運車變成“采購車”
看見一件一件東西免費搬上車,記者問張志禮:“捎這些東西都不收錢嗎?”
張志禮笑著說:“不收,不收,都免費。”
記者笑著又問:“不收費可是虧。”
老張馬上一臉鄭重地說:“就是虧也不能收費!別說虧了,就是再忙,鄉親們只要讓到城里捎個東西,我連忙都不敢說,不能惹了鄉親們!”
看見記者采訪老張,71歲的乘客張之高感動地說:“問一問常平鄉坐車的百姓,哪一家沒有讓老張免費捎帶過東西?從山上往下捎特產,要找老張;從城里往家割斤肉,也要找老張。為了幫鄉親們捎東西,老張還專門買了一輛自行車放在沁陽市客運站,到站了就騎車去給鄉親們采購,這父子倆,真是服務到家了!”
談話間,司機張小軍停下車搖開窗戶,接過車窗外一位村民遞來的錢說:“多少?捎給誰?”
“750元,捎到前和灣村,有人接!”遞過錢的村民一邊回答一邊轉身就走。
車上的人都笑了:“看看,何況是捎帶點兒東西,就是把錢交給老張父子倆,大家也放心的很。”
而在讓鄉親們放心的背后,老張父子倆的客車18年來已經免費為鄉親們捎帶東西近2萬件。而按照現在的車票價格計算,從常平村到沁陽市區往返車費每人需要12元錢,如果每天免費為3個人捎帶貨物,一天就要少收入36元,一年就要少收入1.3萬元。
但老張卻從來不算這些細賬,他依然一如既往地免費為東家捎來一斤肉,為西家買來半袋米,無怨無悔。
救死扶傷
客運車也是“救護車”
如果說老張的“采購車”是靠點滴的愛心溫暖了鄉鄰們的心,那“救護車”則是在崎嶇山路上延續了生命的傳奇。
那是2003年的大年初二,老張早早地結束了春節的休假,帶上兒子張小軍啟動了“愛心號”。
就在客車開到前和灣村附近時,一名滿臉是血的男子卻突然從山崖邊爬了上來,揮手高喊“救命!救命!”
老張說:“我當時判斷可能是出車禍了,但沒有想到有多嚴重。”
老張讓車先停下,經過仔細詢問受傷男子,才知道他開著一輛貨車走親戚,不小心掉到山崖底下,車上現在還困著3個人。
熱心的老張不僅趕緊撥通了120急救電話,還號召乘客們一起下山救助被困的受傷人員。在老張的號召下,卡在車廂里的3名傷者被大家伙兒救了出來。
老張說:“要不是咱這輛客車經過,車廂里那仨人可能命都保不住了!”
都說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老張恰恰就是這樣,在遇到車禍時,他勇于救人;而在車上有病人時,他則一定要堅持把病人送到醫院。
2010年5月的一天上午,張志禮的客運車坐上了一對年過六旬的老夫婦,要到沁陽市里的醫院去看病。可剛剛發車沒多久,那位大爺就突然呼吸困難,面色蒼白,旁邊的老伴兒一時間也手足無措。面對緊急情況,張志禮一邊讓車上的乘客給病人騰出空間,一邊指揮兒子改道去最近的衛生院,先把病人安置好,再送其他乘客。
回憶起這件事,老張感激地說:“把那兩口送到附近的裴爻衛生院,我們的車才走,但車上的乘客沒有一位有怨言。”
這時,車上的乘客七嘴八舌地接起話來:“老張天天給咱們做榜樣,咱的覺悟也不能太低!”
乘客張之高笑著說:“說實話,老張的車幾乎是天天往醫院里跑,看病的、瞧病人的,全部免費送到。”
扶弱助困
客運車還是“服務車”
常平鄉地處山區,長年缺水,鄉里沒有澡堂,村民要想洗澡,往往需要坐車去十幾里外的山王莊鎮。特別是年關將近的時候,村里人更是為洗澡犯愁。
這樣一來,老張的客運車又成了專門運送村民洗澡的“服務車”。
村民張小牛說,每到春節臨近的幾天,下午最后一班車結束之后,老張的客運車便會挨家挨戶接上村民,把他們送到山王莊鎮洗澡。2個小時后,再接上洗完澡的村民,把他們挨家挨戶送到家門口。等到收車時,往往都已經是凌晨了。因為白天要營運,晚上又要接送村民洗澡,經常是到了大年三十,自家的年貨還沒辦齊。
記者問老張:“接送洗澡收費不收費?”
老張又一次靦腆地笑了:“有了就給,家庭困難就免了,為人民服務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