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在張志禮營運的線路上,沿途村里很多人家的孩子要到沁陽市里上中學(xué),每個星期都要乘坐他們的客運車往返。從周五開始,老張的車就變成了“校車”,他要準(zhǔn)時把孩子們接回家。到了周日,老張還要堅持加班把孩子們送回去。
老張了解到這些孩子中間有些家庭很困難,還專門擬了一個困難學(xué)生的名單,只要是這些孩子乘坐他的客運車,一律免費。
事實上,家里尚且有一個殘疾兒子的老張,生活并不寬裕。而開車的兒子張小軍本身有開大貨車的駕照,如果他放棄山間的客運車而去開貨車,收入肯定要比現(xiàn)在高很多。
但老張卻堅決不放棄。
連接山外
“愛心號”也是“希望號”
車開到老馬嶺時,站著售票的老張就開始交替著用單腿站立,背靠著車門一側(cè)的把手。一邊清點票據(jù),老張還時不時拍拍腿。
記者問:“堅持售票這么多年,受得了嗎?”
老張笑呵呵地說:“受不了也要堅持啊!乘客是上帝,咱還能占座位?”
老張為何如此執(zhí)著呢?原來,十幾年前,距離沁陽市約20公里的常平鄉(xiāng)根本沒有客運班線,村民們想下山進城,往往需要步行,即便是遇到急事要攔一輛貨車,也常常攔不上。
沁陽市運管所辦公室主任王勝利說,親身體驗了乘車難、進城難的老張向沁陽市有關(guān)部門提出申請,終于在1993年開通了常平鄉(xiāng)至沁陽市區(qū)的客運班線。可以說,這樣一條客運線路寄托著老張的希望,也承載著山民們走出去的希望,老張怎么會輕言放棄呢!
不僅老張不會放棄,就連看到班線營運緊張,于2003年前后加入這條班線營運的客運車車主任大根,也在老張的感染下,把自己的客運車同樣開成了集“采購車”、“救護車”、“客運車”、“服務(wù)車”于一身的“愛心號”。
老張的車開行至沁陽市西萬鎮(zhèn),記者下了車。
老張笑著說:“從現(xiàn)在開始,咱們的‘愛心號’就離開山路,一馬平川了!”
記者目送那輛承載著老張的愛心、村民希望的“愛心號”漸行漸遠,心中卻久久無法平靜……
山路并不長,但卻因老張愛心的滋潤,情意綿長;山外的路很長,我們是否也能用真情和愛心,溫暖每一位回家人的心!驹瓨(biāo)題:“愛心號”父子客運車情灑山路 18年不離不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