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廣志是杞縣柿園鄉朱寨村人,今年45歲。“不到一歲時,因患小兒麻痹癥落下終身殘疾。但是我從小就沒覺得自己是個殘疾人,我6歲開始上學,和別的孩子一樣讀小學、上中學,雖然算得上品學兼優,但依然因身體原因沒有圓大學夢。但我不氣餒、不灰心,成才的路千萬條,何必選擇獨木橋?”朱廣志的言語中透著睿智和自信。
據杞縣縣委宣傳部的同志介紹說,朱廣志現在是縣委群眾工作部的信訪接待員、縣政協委員,他發表了百萬字的新聞、文學作品,是當地小有名氣的“農民記者”。
自強不息 演繹人生
“中學畢業后很長一段時間,我覺得前途很渺茫,難道美好的人生就此暗淡?”他每天以書為友,以筆為伴,尤其聽了張海迪身殘志堅、不向命運低頭的事跡后,更加堅定了他的信心。他在日記里寫下這樣一句話:“雖然我身體殘疾了,但我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殘疾人的人生和正常人一樣可以出色、精彩!”朱廣志起初是寫自己,記日記,繼而開始寫生活,寫別人。冬夜,他坐在被窩里,腿上墊著厚書埋頭寫,時間久了,右手長了凍瘡;夏天,他用一條濕毛巾搭在肩上解暑,常常被蚊蟲叮咬得滿身都是疙瘩。
1988年,是朱廣志人生的轉折點。這年3月,鄉政府面向社會招聘幾名工作人員。他以精彩的應聘演講和一手漂亮的鋼筆字征服了評委。開始的工作是書寫身份證卡片,后來調到鄉政府辦公室工作。1999年,因工作需要,他被調到五里河鎮政府,負責文字材料和新聞報道。為了寫好一篇新聞稿件,他時常忘記吃飯,甚至通宵達旦,就連夢中也在修改稿件。為采寫省直機關第二批駐村工作隊的事跡,他往返10多次到馬莊村走訪……最終撰寫了3000多字的新聞通訊《“三個代表”的模范實踐者》,并榮獲“中華大地之光”征文一等獎。
樂于助人 回報社會
在家鄉的村民眼里,朱廣志是個孝敬父母的“乖孩子”、“懂事娃”,在熟悉他的同事、朋友眼里,他是一個身殘志堅、富有愛心的熱心人。
朱廣志說:“我是個殘疾人,在生活的風雨跌宕中一路走來,得到過許多好心人的幫助,我要盡我的能力多幫助他人。”每到節假日、雙休日回家,他都為鄉親們解疑答惑,幫村民上網查信息,免費為村民搜集各種資料,每年春節都義務為群眾寫春聯。他還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和經驗,先后幫助27名青年朋友走出心理困境,幫助34名殘疾人擺脫心理陰影。
為了豐富農村文化生活,他在家鄉開辦了一個家庭圖書閱覽室,免費向村民開放。把平時省吃儉用的錢都花在了訂閱報刊、購買書籍上,現有藏書2000余冊,訂閱各類報紙20多份。朱寨村一位老大媽說:“廣志這孩子心眼好,不容易。”當有人問起他圖啥時,他說:“我啥也不圖,就是回報社會。”擔任縣政協委員4年來,他書寫提案20多件,件件都是反映農民的意愿。
現在,朱廣志的工作是在縣委群眾工作部負責接待殘疾人信訪。他把來訪殘疾人當成自己的“家人”,把信訪之事當成自己的“家事”,不僅親熱和藹;還盡心盡力去辦每一件事情。他常說:“咱要對得起這份信任。”幾年來,他接待殘疾人來訪1200多人次,為殘疾人解決問題160多個,被殘疾人稱為“殘疾人的貼心人”。
■記者感言
超越自我
朱廣志的“出色”,并沒有多少驚人的業績,僅僅是做了一個普通人應該做到的事情。然而,讓記者感慨并訴諸筆端的原因是,他是殘疾人。無論工作還是生活,殘疾人要想活得精彩,創造成功,需要付出比健全人多得多的代價。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有句名言:“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朱廣志常常用這句名言激勵自己。
著名臺灣作家三毛曾說:人的生命歷程中,可以不成功,但不能成空白。朱廣志告訴記者,他的作家夢正是由此萌發的。
戰勝自我,挑戰命運。不管是健全人還是殘疾人,都需要具有這樣的心態和勇氣,并付諸行動。這樣才能體現盧展工書記提倡的“三平”精神。而殘疾人朱廣志就是“三平”精神的踐行者。本報記者 伊勝利 通訊員 藏振峰【原標題:朱廣志,真有志!】